標籤 2019澳門基金會市民專場演出

把想法打開——觀《生命百寶箱》

此場演出的兩套短劇,其豐富的情節及生活化的主題能吸引觀眾,可是筆者認為若能讓觀眾參與更多,如體驗成為大頭兔或討論議題,短劇的主題則可以更深入觀眾心裡。

粵韻金曲慶昇平──國慶回歸專場音樂會

音樂會開場便由「澳門管弦樂團」與全場觀眾肅立一同奏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在音樂會前全場觀眾和樂師一同奏唱國歌,這是筆者觀演音樂會以來從未有過的經歷,內心感覺分外激動。

如果劇場是一個playgroup —— 獨自觀看《親親.泡泡.郁郁貢 2.0》有感

這些學前遊戲小組主張在遊戲中學習,如訓練邏輯、社交、身體協調和肌肉的使用等,或許這些小組對小孩成長有幫助,但在劇場裡,能夠提供的是對抽象空間的探索、表演形式和美學的理解,在這個「playgroup」裡,小孩沒需要追趕學習進度,也不用被各種標準衡量是否「正常發展」,關乎更多的是,喜歡不喜歡、享受不享受,正正是這些經驗,潛移默化地擴展想像力。

性別互換,能否翻轉性別刻板印象?──談《女俠無用》

男-陽剛/女-陰柔的刻板印象,是建立在父權之上的期望和偏見,並非生理性別的結果。陽剛和陰柔化作正負兩極、先入為主和概括地為人的行為下判斷,正正是父權理解世界的方式,但在現實世界裡,很難遇見像向雲或顧文斌接近父權貶斥原型的人,正是因為陽剛和陰柔之間有極大的迴轉空間。

離地之意義--環境劇場《氧》觀後感

演出整體風格上的美學和配樂都拿捏精準,服裝和道具陰沉的色調讓人聯想到霧霾,而冷漠的人為了獲得氧氣而不擇手段則叫人心痛,惟後半至結尾部分開始散亂,不斷重複呈現眾人糾結和掙扎求存的狀態,而最後選擇以離開作結,未免過於草草了事,未能清晰表達創作人想帶出的訊息。

思考高蹺劇場──談「浪風劇社」《氧》

高蹺活動本身需要相當的技巧才能踩得好,而高蹺的表演毫無疑問難度更高,特別是表演者踩在高蹺上,一舉手一投足,所有的投射也需要有足夠的放大才能感染觀眾。《氧》一開場表演者所演繹的城市生活,細緻而瑣碎的動作在廣場空間上卻顯得渺小無力,這些動作似乎不太適合在高蹺上表演,或者可選擇其他能有效放大這些生活質感的表演方式會更為適合。

闖進動物的社交場所──記《神奇森林歷險記》

舞台下是個社交場所,舞台上亦如是,說的是故事發生的主要場地──長頸鹿、大笨象、老鼠、獅子和猴子的活動空間。台上以數枝樹幹和樹葉勾勒出森林的風光,配以屏幕簡單的影像作背景,像是個森林廣場。驟看略顯空洞,但好處是毋須花巧已讓小孩領略其意境,同時引導觀眾專注於故事發展。

妙,不可言?——觀《神奇森林歷險記》

前一半與後一半的演出接近斷裂,除了主角獅子和老鼠各自出來露了個臉,便幾無連結。如果利用本身絢爛有趣的元素去突出角色,效果會如何?既然展示了各式各樣的動物,又參考了《獅子王》的表現手法,能否索性多借用一點,以塑造百獸之王的傲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