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地有聲 VOL 019:跳躍於不同媒介與空間
「頌缽 X 詩 X 肢體戲劇」可以結合成一個演出?這次評地有聲邀請了足各藝術社的負責人,同時在劇場不同邊界遊走的塵雅正,談談劇場的邊界,以及她個人創作的經驗和反思,在不同的媒介經驗下,劇場對她來說,又如何定義?
「頌缽 X 詩 X 肢體戲劇」可以結合成一個演出?這次評地有聲邀請了足各藝術社的負責人,同時在劇場不同邊界遊走的塵雅正,談談劇場的邊界,以及她個人創作的經驗和反思,在不同的媒介經驗下,劇場對她來說,又如何定義?
「沒有大鳥就不是做這個戲了。我認為這個戲講當代美學是有點文不對題的,但是這個戲就好像很受大眾的歡迎。」
「《國民家庭》我笑完之後,理解他這樣做,但裡面沒有甚麼讓我憶起,我只覺得好笑。《天上人渣》──我在想澳門有沒有人可以講到這種故事?他把香港的劇本改編成澳門的,但我會覺得澳門有沒有這類型可以很爆笑但又可以做到諷刺時弊。」
「她的標誌就是能夠跟那些人合作,那些人就會帶到我們視覺看到的東西。潛意識是他們一個可以揮灑的舞台,因為自由一點,所以我覺得她故意選一些比較抽象的劇本去表現,她很清楚自己很強的地方在哪裡,於是選比較「虛」的劇本,但其實就在展現自己很強項的視覺語言、舞台語言或意象經營,很銳意把這件事發揮出來,這是她的特性。」
最近劇場演出部部以短片宣傳,有觀眾疑問宣傳片跟實際演出為什麼不一樣?
這一集評地有聲將探討宣傳影片、宣傳照與劇場製作的關係,也延伸討論圖像在澳門劇場創作中的發展。
澳門戲劇界近年有不少劇本寫作計劃,各有特色、側重點,破藝術工作室的「破事兒」創作計劃從徵集、圍爐會、讀劇到展覽,這個創作計劃如何在編劇獨自書寫之外,匯集更多人的聲音與想法?本集「評地有聲」邀請了這個計劃的兩位策劃人梁順裕、許嘉潤聊聊這事兒的初衷與經歷。
本集嘉賓有從校園戲劇到今天全身投入的杜凱欣,以及自北藝大畢業回澳,十一年來一直全職從事劇場工作的莫群莊。從不同的投身時期,聽聽她們對劇場不同的觀察、想像、愛與疑問。
6月份的劇場話題離不開鄭冬的劇場攝影展,這位縱橫劇場界三十多年的劇場幕後功臣,為什麼三十年來一直提起照相機,記錄劇場的無數瞬間?到底劇場攝影有什麼吸引著她?
這些「今年的演出」,其實絕大多數還是2022年的,因為去年資助審批結果四月第二週才公佈,又因為經歷了兩次疫情的影響,很多去年的演出都延遲到今年上半年舉行,也許「復常」還是一種進行式。
2023年第一、二集請來Facebook「我不?櫈——澳門劇場電影評論台」版主黃詠思,與「評地」主編莫兆忠,一起談談過去一季以來,兩人看過的一些演出。
每年一度「評地」評論人年度票選結果出爐,今年共11位本地評論人參與,選出18個演出,2大劇場現象。沒有頒獎儀式,就是這一班評論的選擇,拋磚引玉式的討論起點,於是,你心目的年度之選又是什麼?
每年一度「評地」評論人年度票選結果出爐,今年共11位本地評論人參與,選出18個演出,2大劇場現象。沒有頒獎儀式,就是這一班評論的選擇,拋磚引玉式的討論起點,於是,你心目的年度之選又是什麼?
「短劇匯演2022」是澳門藝穗會從1997年始辦,門檻低、成本低,讓業餘戲劇愛好者排演短劇演出的場合,今年共八個劇目參加,到底這些演出除了「業餘」的身份外,還有什麼值得我們欣賞之處?
「短劇匯演2022」是澳門藝穗會從1997年始辦,門檻低、成本低,讓業餘戲劇愛好者排演短劇演出的場合,今年共八個劇目參加,到底這些演出除了「業餘」的身份外,還有什麼值得我們欣賞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