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景物之晚潮
或許是滿心想著環保議題的緣故,
在我眼裡這是一場關於塑料過分充斥於生活周遭的訴求。
在一片塑袋海中,
舞者先是第一次試圖將塑料吃進(切中雙酚A環境賀爾蒙的議題),
之後塑料也跟著長出人臉?其實不是很明白此時大塑袋形變的用意;
接著舞者以塑袋刷洗身體,
這反映出了現實中我們研發了各種保養與清潔劑用品,
表面上是要把髒污(塑料)隔絕於體外,
但由於塑料的濫用,
反而是將髒汙(塑料)抹上身。
接著展開的情境彷若電影Cast Away,
由於塑料的濫用及汙染,
舞者對其產生了Stockholm syndrome,
開始將其視為生活中情感扶持的夥伴,
忘卻自身的人格身段,
與其嬉鬧、玩耍,
然而清醒過來卻又憤而吞噬之,吐出。
回過神來已經被滿地的塑料淹沒,
不由自主悠遊其中,乃苦中作樂是也。
(令人聯想到澳門成日填海,
又於填海上方人造陸島之上作泳池,
而後代子孫亦只能悠游於填海泳池,
真如大觀園中所養紈褲子弟真正不知天高地厚是也)
終於那偌大的塑袋如影隨形將舞者給綁架,
結局且讓我用一句白話總結:
是,你可以把塑袋弄破。
但它還是在那裏。
舞者的底子看得出深度,
其發想原是舞,
加入了物便成劇。
獨舞最難便是在沒有旁人互動的情況下,
單獨從動機至發展作的細緻,
每個細節環環相扣。
此劇藉由塑料的可塑性(真正是「塑」來著)
在空間感上帶來了刺激,
然而情緒上偶有空暇之處,
斯以為大塑料袋第一次出場時略顯平板,
但作為終局氣勢的醞釀倒是不錯,
襯出結尾的震撼。
風扇開關及音樂的切入點很微妙,
利用架設風扇的位置及音樂的張力將塑料舞動得有聲有色,
帶來非常新奇的舞台效果。
筆者本身也相當佩服舞者克服吞塑料的口感,
那絕對不是「不小心吃下一片塑料」可以比擬的。
最後,
想對所有人說:
趕快著手進行資源回收項目吧!
資源回收人人有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