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實內外之多元探索 —— 評《Dansations 舞聲舞息 V》的階段性創作
今屆「舞聲舞息 Dansations V」的主題定為「多元創作.跨界探索」。三組創作人根據自身的背景和生活經驗,探索了不同的主題和創作手法。其中,來自北京和具有多地創作經驗的金曉霖和汪圓清對虛擬和現實的界限進行了拷問;而澳門的本地舞者許佳琳和劉嘉虹則更加關注個人身心靈的純粹探索。無論是向外還是向內,這些創作人在創作主題上都展現了各自的偏好和獨特觀點。有趣的是,這三組創作都敢於讓不確定性在其中發酵,成為創作的一部份。他們通過不同的物件或技術呈現出風格各異的創作實踐,不僅營造了視覺美感,也引發了觀者對外在環境或內在自我的思考。
《無盡的玩笑》
金曉霖與汪圓清的《無盡的玩笑》創作構思源自對美國作家 David Foster Wallace 的小說《無盡的玩笑》的興趣。這部小說探討了成癮、娛樂至死、信息泛濫、科技依賴等社會議題,而我在他們的作品中也看到了上述主題的呈現。基於對人工智能(AI)的熱忱,以及對劇場實時創作的可能性探索, 他們將人工智能生成內容(AIGC)技術在此作品中的實時作用放到最大,除了檢測舞者動作與燈光實時生成AI影像外,連音樂也是通過 AI 生成。金曉霖作為舞者化身奇異肢體隨着包含 15 個提示詞(Prompt)的音樂在投影幕後舞動,其露出的上半身與幕上實時投影形成了倒影關係,彷如湖面般映照出舞者怪誕的肢體。繼而,由汪圓清設定的提示詞介入,打破了上述倒影狀態。在 AI 影像中,兩位創作人選擇了十多個主題來表達對社會與人類本質的理解,如創世紀、亞當與夏娃、象徵農業社會的莫奈《麥田》系列、畢加索的抽象哲學、畜牛、性慾、摩天大廈、納西瑟斯,甚至包括迷幻蘑菇和由胚胎細胞孕育的嬰兒。AI 影像內容因應舞者動作等環境因素而變化,怪異的影像與舞者奇誕的肢體彷彿構成一齣荒誕電影。
金曉霖與汪圓清在作品中探討了網絡成癮的社會現象及對其的諷刺,我認為這方面在作品中有很好的體現。作品中的 AI 影像不斷切換,就像現代人不斷刷短視頻一樣,極富吸引力的短視頻會令人忽略現實生活,就如我一樣,在觀演間深陷實時 AI 影像的魅力之中,因而在相當程度上忽視了舞台上真實的舞者,目不轉睛的我就像《無盡的玩笑》一書中被娛樂至死控制的人一樣,眼睛和身體被控制得無法從影像中移開。但同時我也在想,倘若肢體錯位成為了娛樂至死的材料,那在影像中,AI 與人類社會本質之間的必然聯繫又會是甚麼呢?
在《無盡的玩笑》中,兩位創作人亦從 AIGC 的角度,探索 AI 與人體之間的關係,探討 AI 如何理解人類在三維空間的肢體結構。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在這一舞蹈實驗作品中,舞蹈並非重點,有別於澳門常見的舞蹈作品,舞者的肢體動作被儘量縮小,甚至全程留在同一位置只露出半身或部份手腳,而由 AIGC 生成的實時投影影像才是作品的關鍵所在,負責 AI 模型參數實時調整的汪圓清和燈光設計的林俊熠,在很大程度上編導了 AI 影像的內容生成。此外有趣的是,我在其中看到了控制與被控制的關係,舞者和 AI 在每場演出的化學反應都略有不同,從第一場金曉霖的主導、第二場 AI 的「反控」,到第三場影像中順利孕育出的嬰兒,每一場都能感受到舞者與 AI 之間的配合或博弈。總括而言,作為首階段的實驗性創作,《無盡的玩笑》在結合舞蹈和 AIGC 方面,已作出相當全面的技術及視覺上的可能性探索,為觀眾獻上了新穎獨特的劇場體驗。
然而,雖然作品有着吸引心神的視覺效果,但我未能從中真切感受到創作人們所強調的 AI 與現實人體、虛擬與真實之間的真相。此番困頓的感受與日俱增,卻又難以說出所以。直至與朋友討論時,他提出了一觀點,讓我如夢初醒。他指出,若果作品欲探討 AI 與真實人體的關係,AI 最先檢測的應是現實生活中正常的身體狀態。這是甚麼意思呢?事實上在演後分享時,兩位創作人提到作品中的 15 個提示詞是如何出現的。原來是舞者先戴上仿肢擺出動作,然後讓 AI 檢測圖像後產出提示詞,再在 AI 中輸入上述提示詞產出 AI 圖片,屬於是「image to text, text to image」 的一個過程。因此,朋友的意思是,作品在 AI 創作的最初階段應建立在正常人體姿態的基礎上,而非已存在肢體錯位的圖片。或許只有存在了最初的真實,才有可能辯證真實背後的真相。《無盡的玩笑》現階段探討了 AI 如何理解人體,已有足夠的視覺效果,但若創作人欲深挖作品的內核,作品的下一步或許可以從AI與人之間的關係延伸。
《Bpm》
這是一個創作人自述內心聲音的實驗,但同時亦是一個能讓身處壓力旋渦的都市人產生共鳴的作品。創作人許佳琳平日既是一名舞者,同時亦身兼古箏音樂人的身分。在這次的《Bpm》裡,她使用了代表這兩個身份的工具:身體和節拍器,來創作這部蘊含純粹力量的作品。伊始,節拍器啟動、拍子聲響起,許佳琳躺在舞台的角落。燈光開始進入,一束束扁圓又富有層次的疊光如同被壓抑的心跳,伴隨着規律的拍子聲形成了一個巨型的方框,燈光柔和的弧度被磨成了尖銳的模樣。舞者在前半部份每開始一個環節的動作時,都會挺直高舉右手,預示着環節開始之餘,更有着舉手報到的寓意,讓人頓時感受到一絲壓力,就如每個平凡人在早上被鬧鐘聲驚醒時的那般感受。
在這個作品中,我彷彿看到了都市人日以繼夜的快節奏生活,舞者的呼吸和身體隨着規律的拍子漸漸起伏放大,沿着方框路線舞動象徵着開啓了一天循規蹈矩的工作,但那明顯帶有頓挫感且強硬的動作(如指點、嘔吐),以及面向觀眾時的強顏歡笑,卻透露着在行走這路線時背後隱藏的壓力。隨着下一個環節開始,第二個和第三個節拍器加入,慢板節奏和急板節奏的疊加打破原先規律的節拍,呈現了一個擁有三種層次節奏的空間:內心、本體、外在。舞者在其中快速穿梭、原地奔跑、跪地瘋狂打拍子,動作和力度隨着令人焦躁的急板節奏越來越加快且越來越猛烈,就像被時間催促、追趕的都市人,掙扎又身不由己,在狂奔的路上只能用低沉的吼叫發洩,在疲憊又崩潰的瞬間只想尋回內心的平靜。慢板的節拍依然在擺動,但舞者無法跟隨,最終 Largo 的悠悠步伐被 Vivace 的急速浪潮所淹沒,三個節拍器都陷入了快速旋轉的旋渦之中。
如何擺脫這個令人窒息的狀態?許佳琳選擇親自停止這些聲音,三個傾斜的節拍器互相依靠,在地心引力的作用下,擺杆失去了擺動的動力,舞者的世界變得寂靜無聲。此時,一首温柔的歌曲響起,舞者隨歌起舞,動作不再充滿棱角,流暢、圓潤的走勢彷彿懷抱自己內在的心靈。最後,她躺在地上,全身放鬆的她看似也放下一切焦慮。這個轉折讓我聯想到「向死而生」這個哲學概念,或許人們總是要經歷過極致的焦慮或痛苦,才能覺醒內在對生活的渴望,回歸內心的寧靜,就如最後燈光消退時的節拍聲,均勻的節奏述說着心靈的平和,不再受外界的紛擾左右。
《Bpm》這個作品的動作極具即興性,舞者在每次演出中都會呈現出不同的質感和情緒,每個段落的長短、動作走勢變化亦會帶出不同的氛圍。就作品前半部份而言,我個人比較欣賞第二場演出的呈現,無論是在方框內的動作,或是跪地拍手的尖叫,都透露着一股憤怒和崩潰的情緒,而在其他場次則更多展現出一種疲憊感。至於在作品響起音樂的最後一個段落,我則認為第一場的呈現更為輕柔放鬆,相信作品前後部份的質感對比越強烈,越能引起觀眾的共鳴。此外,《Bpm》是從許佳琳當下內心狀態出發而創作的實踐作品,富有獨特的個人色彩,同時亦探討了現今都市人的共同議題,若能加深作品與觀眾的感情聯繫,或許亦能成為作品的另一個發展可能?
《One step at a time》
《One step at a time》的獨特之處在於善用黑盒劇場的特性,把舞台和觀眾席的作用顛倒,讓觀眾步入往日舞者演出的舞台區域,而劉嘉虹作為創作舞者則把演出範圍延伸至觀眾席。在作品之間的銜接時段裡,觀眾先離場等侯後再次進入,在白色的演出場地上或站或坐,或觀察地上殘缺的骷髏(Skeleton)和紙路。音樂響起,舞者在觀眾席上現身,只露出些微肢體和帶有頓挫感、分解性的動作,令作品一開場便籠罩上一層神秘感與詭異感。舞者在觀眾眼前的身體宛如一具四肢關節失去自主連結的牽線木偶,在牽線斷裂之際仍努力控制及感受自身,就如音樂中出現的數字,既是創作者所說的日期與步數,我認為亦是她探索身心連繫之慾望的表達,而關鍵就在於步行這個動作。
劉嘉虹離開觀眾席後進入觀眾所在的區域,在眾人的注視下,一個身體和一具骷髏分別位於一張數米長的白紙兩端,在燈光映照下,兩者看來彷彿在建立某種聯繫。創作人曾分享紙於作品中所代表的寓義,原來紙在日本文化中被視為神物,具有「神明」的涵義,接觸它就等同「接觸大自然」,而這一點亦可從舞者在紙路上虔誠的步姿中看出端倪。在嘈雜的馬路噪音中,舞者以穩實的步伐朝着骷髏邁進,其朝聖般的姿態彷如在接受某種饋贈。創作人亦曾提及骷髏代表着過去承載的事物,不單指舞者過往的傷患,亦可指任何回憶,舞者默然在紙路上接受的,正是過去發生的一切歷程,或悲或喜,皆是禮物。走在紙路上的一步步都是體驗的積澱。她擁抱着紙張走入人群,在觀眾間穿梭遊走,把紙張捲成骷髏缺失的關節,最後在燈光下輕輕搖曳,散發出一種入世而釋懷自在的氣息。
《One step at a time》的觀眾可自由地散佈在演出區域的各個位置,因此每場演出觀眾的隨機分佈都會與舞者的編排產生不同的能量和火花,就如在第三場演出中,當舞者靠近時觀眾集體散開形成漣漪的那一刻,舞者的隨機變化與觀眾的互動反應,無疑為這個作品增添了不少觀賞趣味。此外,《One step at a time》觀演模式的轉變,打破了觀眾的傳統觀演習慣,在某程度上亦重塑了舞者與觀眾之間、觀眾與觀眾之間的關係。觀眾近距離的觀察,不僅增強了觀賞體驗,亦能刺激觀眾與舞者之間的互動。這是一次探索觀眾參與可能性的實踐嘗試,而如何提高觀眾參與度,挑起他們加入作品的渴望,相信將會是創作者在此作品下一階段探索的新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