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

《水與聲》──用一場明晰的夢回溯本源

在一般的認知中,被羊水包圍的意象總是如微笑的嬰孩在安睡般溫柔而寧謐,但在《水與聲》的體驗當中,筆者訝異地突破了這個存在已久的人性盲點,子宮內部作為生命起源之處,本身就是一個外面有暗紅血管纏繞的黑暗所在。

「從澳門出發⋯民族音樂之旅」民族音樂會——專訪指揮杜存忠

今次演出於文化中心舉行。演出的曲目由澳門高胡演奏家、澳門廣東音樂聯誼會理事長劉應林所作的《盛世濠江》開始,然後展開「大江南北」之旅,演奏出廣州、江浙、內蒙、雲南等地為題的多首不同作曲家的作品。另外,只見台上演奏的,有年長而富經驗的樂師,亦有一眾年青小將戰戰兢兢。音樂會培育新人的意圖明顯。

《最愛久石讓》音樂會觀後

由於宮崎駿的動畫及久石讓的音樂太深入民心,自然對音樂會所選取的視覺畫面產生既定印象,本來充滿詩意的音樂,在演出中就因硬生生加入的圖片而大煞風景。

一西一中 其趣各異

演出場地是永樂戲院一院,舞台兩側掛滿布幕,加上一院牆身四週都是布料,會吸走聲音而非反射出來,降低迴響的效果,實在不利音樂演奏,幸而這是管樂演出,其聲量本身夠響亮,蓋過了場地的缺陷。

《我係歌手》:沒有「夢想」,只有爆料,他們很難成為甚麼

「不再高唱夢想」及「帶來澳門娛樂圈內幕」使《我係歌手》陷入了一種尷尬:如果要以售賣某種對澳門畸形生態的情懷的演出來看待,觀眾根本對本地娛樂圈一知半解,難以透過語意不明的「內幕」得到娛樂;然而,如果以劇場演出的藝術價值來解析,一堆拼貼的、照本宣科的浮光掠影及一再重覆且單薄的舞台效果又在傳達甚麼價值?

古雅與現代的交錯

作為外地人,筆者通過是次觀演而認識到澳門的一處特色名勝。這點跟澳門的大型藝術節──「澳門國際音樂節」經常將演出「走出」音樂廳,移師往不同地標進行,藉此讓外地觀眾有另類觀賞體驗之餘,又能夠認識澳門特色著實有異曲同工之妙。

聽弦樂觀光影的體驗

公園外車水馬龍的聲音,早已注入這美妙的演出當中,顯然,這種聲音並不會出現在正式的表演場所當中,而這實在的,貼近日常生活的聲音讓藝術更為「貼地」。我更想過,若這演出不選在公園內,而是在巴士站、行人天橋或一些人來人往的區塊,會否有不同的效果?

音樂、空間與光影設計之平衡──記《百步餘音》弦聲光影音樂會

身處在百步廊的傳統特色之間,如何能夠將建築、音樂與光影設計三者之間發揮其特點之餘,又能取得美感、概念和空間上的平衡,確實是一道難題。從場刊上得知「澳門弦樂協會」以中學生成員居多,是次演出更像是一次短暫的曲目合集演出,有西方經典、中國民族以及原創歌曲,以單獨曲目來說,整體流暢度和完成度已算不錯。

及時劇評:《長衫詞》: 南音說唱的應用與探索

至於南音說唱的不足之處,自然是視覺元素的闕如,即使配上了即時的曲詞字幕,但光憑歌者的演唱,有時還是難以令觀眾進入曲中的語境,欣賞過傳統南音表演的人或多或少都有所同感,針對此處短板,編導者選用了肢體劇場這種偏重視覺性的表演方式作為配合,的確能起到有效的互補作用,再者如選用較常見的話劇表演,則不免將南音的話語權奪去,這應當亦在編導者的考慮之中,另外加入強調象徵性的裝置藝術,亦暗合中國傳統表演藝術的取向(粵劇也只是一桌二椅),在此可以窺見其背後的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