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選十大沒有最佳但可以講5分鐘的「2024 澳門劇場」—— 從演出到現象文字記錄(1/3)
表演藝術評論網站「評地」二○二一年起每年舉辦劇評人的「年度回顧」,該「回顧」著重「具討論性」而非「最佳」的演出和現象/事件,二○二四年度「回顧」命名為「不選十大沒有最佳但可以講五分鐘的二○二四澳門劇場」。先邀請駐站評論人先在線上提名去年特別具討論價值的「演出」和「現象/事件」,第二階段則就票選出來的演出和現象/事件進行現場座談討論。是次「回顧」共十三位評論人參與線上票選出十一個值得討論演出,最後參與第二階段「現場座談」的則有七位,共討論了九個演出,並同時就「票房與宣傳方式」、「《造美之城》禁演事件」、「北上演出」等二○二四年的重大劇場現象╱事件」進行了討論。
提名劇評人︰鷺兒、Ka Cheng Ho、莫嘉銘、戴碧筠、踱迢、立煦、Isabella、Franky、Lawrence、沅泱、黃詠思、卓早言、雷芷翠
出席討論︰鷺兒、Ka Cheng Ho、戴碧筠、踱迢、立煦、黃詠思、卓早言
文字記錄:馬慧妍
「當你準備看得懂時,他就出來打你一巴掌」——《身份》(怪老樹劇團)
踱迢:
我先來說說 Lawrence 投的《身份》吧。以下是他的發言:
「大概是今年其中一套舞台調度同演技最出色的戲。一句總結:完全可以衝著兩位主演鬥演技這點入場,他們都交出了今年我看過最突出的演出。至於戲,如果你沒有看過原著,要理解可能有難度;想看的話最少先看濃縮版簡介再入場會比較好。
- 劇本(4/5):兩個人在疑假似真的故事確認彼此的感情。演出基本跟著原著改,刪掉枝節,以及把很多原著分開討論的地方放在一起。扣一分的原因有三:一是演出節奏有點急和掉拍,二是我沒在其中看到導演的解讀,三是新加的身份不太成立。
- 演技(5/5):兩位的演技都無話可說,尤其是在一個這麼複雜跟多變的演出裡。龔嘉敏除了交出了水準之上的演技,也有很久沒在澳門劇場看到大膽演出。梁展鴻則是一貫準確的演出,演活了身處中心的邊緣人的矛盾。
- 聲畫(5/5):這演出交出了今年澳門劇場最好的舞台調度(沒有之一),很久沒看到黑盒可以如此盡用,每一個調度都跟下一個畫面有關。
- 體驗(5/5):黑盒劇場觀眾質素。
總分:19/20,沒看過原著的話大概會是 14 分左右。」
有沒有其他人看過這個戲?
立煦:
其實袁一豪從《雅克和他的主人》(怪老樹劇團)之後,就確定了他不停解構故事和角色的風格,這是他對於「當代」的美學方向。當你準備看得懂時,他就出來打你一巴掌,叫你「不要以為自己看得明我在說什麼!」這次美學是貫徹的,但我不知道主題是什麼。
黃詠思:
我對這個戲在感興趣與不感興趣之間,去年我們討論《雅克》時,大家都覺得瘋狂很有趣。但今年又做米蘭昆德拉,我就覺得他又想做一樣的事,所以卻步了。你有沒有覺得,現在劇界像在刻意營造明星效應?我不討厭演員,但對我來說不重要。
鷺兒:
我覺得大家宣傳戲劇時有種很開放的感覺,觀眾覺得是什麼就是什麼,而不會特別強調主題,反而就失去了聚焦。我對明星/演員無感,就會想知道演員對角色到底有什麼看法。不知道是否宣傳怕提出自己的看法,會讓想法不同的觀眾卻步?
卓早言:
感覺現在早鳥等手段已經不太吸引到觀眾,不知道是戲太不吸引,還是大家真的沒空。《身份》是第二天開始大家好奇美學發生什麼事,於是來看演出。對 Lawrence(另一劇評人的網上發言)強調的調度,以及對空間的使用,也是相當有驚喜的。不過這個戲,也有推廣米蘭昆德拉作品的功能的。
踱迢:
(讀評論時)我反而覺得是「這是二十年前我們做小劇場時會做的事。」劇場職業化後,大家相對就保守,製作流程也有規限,格式也相對保守。現在小劇場已經可以叫做「舊法院式演出」,因為沒有鏡框舞台,而把舞台放在這裡,但實際上還是一個鏡框舞台的演出。
立煦:
回到宣傳方面,我有視覺疲勞,因為現在演出的平面設計全部都是同一個人做的。
「我明白了這個悶」——《流瑩》(卓劇場)
Ka Cheng Ho:
看《流瑩》時我不知道它是什麼戲,不知道愛情,也不知道脫衣。只預先知道它是近未來的戲,是關於人被剝削的主題。看完後也不知道它在說什麼,老實說戲也很悶,戲的節奏有問題,我覺得可以快一些。事後我查資料,戲的脈絡是疫情時人的孤獨,以及人的身體被禁錮的情況下的渴望,於是我就明白了這個悶。
踱迢:
家政剛剛也有說到一個問題,就是悶不悶,不代表一個戲好不好看。
Ka Cheng Ho:
男主角如果是渴望愛情,要突破框框,可能要選年輕一點的比較好。
戴碧筠:
我更大感受是演員有沒有在演繹角色,我很久沒試到這麼辛苦,在劇場中很想睡覺。對白很多,我也聽不明白、也聽不進去。當男主角出來講故事時,才終於身處一個懂語言的環境。舞蹈雖然沒有語言,但很好看,感受到劇本原來設定的。
Ka Cheng Ho:
我覺得這個戲比較適合改編做電影,用畫面呈現比在劇場呈現好。
戴碧筠:
在鏡框底下,某些觀眾看得很辛苦,像偏側面的控制室。雖然空間設計有做到近未來感,但也沒有跳出框框,被幽禁的白房,食物從外面送入等等,都是沒有跳出一般想像。
我覺得女主角的角色有回應 AI 世代被編號化的人,但她在如何表現角色?她一說話我就想睡。
Ka Cheng Ho:
我覺得劇作家是故意的。我看資料時,看到他的角色語言本身有點接近荒謬劇,表現人和人之間不能以語言溝通。也是看完資料我明白了。語言不是在表達角色感受,而是強迫你去感受悶的狀態。
我覺得她不是 AI,但可以簡單理解為很高地位的公主和農民,因為階級的關係而沒法在一起,二人說的語言可能會很不一樣。最後他們衝破了侷限,他想傳遞的是這線希望。
戴碧筠:
這也是我想進場的原因,有時卓劇場的作品也很能回應社會,你這樣說很清晰,但在戲裡我沒有感受到。
Ka Cheng Ho:
劇本對導演來說也是困難,如果在疫情期間做,感受好像也多一點。
戴碧筠:
總括卓劇場這幾年做的戲,我也是挺喜歡的,但有時有種「說了一點但沒說到」的感覺。他們頗會選劇本的,但從以前到現在,都因為演員的詮釋、演繹上沒法傳達得精準,有時是技術的問題。
鷺兒:
我覺得他們有種矇矓的感覺,在整個演出中看不到清晰的框架,唯一算是例外的是《病歷編號:XXXX》,主要因為它的多媒體很強。可能卓劇場需要有堅實的一些元素,來襯托他們的風格。
踱迢:
劇本就是他們最堅實的部分,雖然通常都被他們解構了。
戴碧筠:
我覺得葉嘉文和胡美寶演出是好看的,但他們又偏偏要出來當導演或其他角色。
卓早言:
卓劇場這幾年都幾強調自己的美學和風格,常常宣傳自己又有新的美學嘗試,這是他們的重心。他們喜歡拆解和組合,但跟觀眾的關係很遠,就會出現了矇朧的感覺。
黃詠思︰
那種矇矓主要出自他們選的文本,本身要探討的內容,只是可能要賣票,於是在宣傳的形象上有落差。
Ka Cheng Ho:
我看了他們好幾個演出,覺得他們有個實驗方向,就是站在文本的後面,用後設的方式、多媒體的方式去解剖那些文本,如果不說故事就會這樣去切開、加減一些什麼去呈現出來,會比較抽象。
「如果劇本本身就能開放,需要參與的動機是什麼?」——《不道德的審判》(一戲一格劇團)、《裁決》(曉角話劇研進社)
踱迢:
兩個作品好評頗多,我只看了《不道德的審判》,裡面的導演處理相對保守,例如場景轉換的模式,不過對少看戲的觀眾來說是清楚的。
我較不滿意的是女性觀點不強烈,在電影版和劇本,我看到的是劇作者想談這女性從當年被性侵,到今天結婚這麼久,都沒法完整說出發生了什麼事。她經常被丈夫覺得太感性,說得不清楚,這算是頗普遍女性書寫被誤解為「不夠理性」的狀態。但現在重點放在懸疑性上,可能對一般觀眾來說可能會覺得吸引。
鷺兒:
這個戲很穩打穩紮,可以挑的毛病不多,但也不是眼前一亮。
Ka Cheng Ho:
我覺得這三個角色頗平均的,分別代表三種不同的立場或觀點,的確像一個懸疑劇的處理。丈夫的角色代表「公義」或「正義感」,女主角就是「女性的立場」,醫生就是「模棱兩可」的,三個人在拉鋸。
立煦:
至於《裁決》,我看其他國家的版本,發現其實重點根本不在謀殺還是誤殺,而是法律制度下,我們的生命是否最高存在?雖然很想認真代入,但發現整套戲的意圖只是想把我的情緒拉到某個位置。
鷺兒:
它們設一個局讓我們走進去,而不是真的有選擇。
卓早言:
前面的戲也滿好看,演員的角色轉換是深刻的,但當觀眾投票,其中一方的演員就會不斷拉票牽動情緒。當然這可能也是這個戲想表達的,但我當時的感受不太喜歡。
鷺兒:
《土地戲法》(怪老樹劇團)也有類似處理,某程度上這個就是社會現實,我們沒法隔絕外界的影響去做決定。有時也會想,我也知道社會是這樣,你再做一次做什麼呢?
Ka Cheng Ho:
劇本的衝突性很大,我喜歡它對德國法律描述得很清楚,因為澳門沒有陪審團制度,本身會很難投入的。
卓早言:
它有很多冗長的地方,但聽的時候不覺得悶,可以跟著演員或整個裁決過程,思考裡面的問題,這是它頗成功的地方。
踱迢:
《不道德的審判》也有讓你在心裡投票,選擇傾向相信哪一個說法。如果劇本本身就能開放,需要參與的動機是什麼?
卓早言:
所以它是一個設計。
延伸閱讀:
不選十大沒有最佳但可以講5分鐘的「2024 澳門劇場」—— 從演出到現象文字記錄(2/3)
不選十大沒有最佳但可以講5分鐘的「2024 澳門劇場」—— 從演出到現象文字記錄(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