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選十大沒有最佳但可以講5分鐘的「2024 澳門劇場」—— 從演出到現象文字記錄(3/3)
表演藝術評論網站「評地」二○二一年起每年舉辦劇評人的「年度回顧」,該「回顧」著重「具討論性」而非「最佳」的演出和現象/事件,二○二四年度「回顧」命名為「不選十大沒有最佳但可以講五分鐘的二○二四澳門劇場」。先邀請駐站評論人先在線上提名去年特別具討論價值的「演出」和「現象/事件」,第二階段則就票選出來的演出和現象/事件進行現場座談討論。是次「回顧」共十三位評論人參與線上票選出十一個值得討論演出,最後參與第二階段「現場座談」的則有七位,共討論了九個演出,並同時就「票房與宣傳方式」、「《造美之城》禁演事件」、「北上演出」等二○二四年的重大劇場現象╱事件」進行了討論。
提名劇評人︰鷺兒、Ka Cheng Ho、莫嘉銘、戴碧筠、踱迢、立煦、Isabella、Franky、Lawrence、沅泱、黃詠思、卓早言、雷芷翠
出席討論︰鷺兒、Ka Cheng Ho、戴碧筠、踱迢、立煦、黃詠思、卓早言
文字記錄:馬慧妍
「當喊票房告急時,我們缺乏實質的數據去討論」—— 票房
鷺兒:
關於票房,我有件事想說明,立法會選舉也有數據,當喊票房告急時,我們缺乏實質的數據去討論。
踱迢:
其實有幾個戲票房不算差的,不是真的沒有觀眾,而是分散,大家買票的動力保守了。開賣的時候是心寒的,要戲開始演了,才能慢慢賣票。所以演期長才能解決問題,但現在的場地和資助政策下很難。
鷺兒:
大家覺得演唱會或活動多了,我不反對這是其中一個原因,但另一角度看就是觀眾群沒有變大。
踱迢:
疫情期間大家以為觀眾多了,其實他們是沒事做,所以來看戲。當時票賣得快,座位減半,一票難求,《藍色時份》五天票就賣完了,其實也是賣了180張票而已。現在票去得慢,坐不滿,就覺得票房很差。
立煦:
不知道我有沒有錯覺,但我覺得卓劇場的觀眾就比較陌生。《萬大事有UFO》的觀眾讓我覺得可以擴闊觀眾群,但也需要教育觀眾,他們全程開著聊天軟件,根本沒看這個戲,也很打擾。
「只能說這是我們關注的第一名現象」——《造美之城》被禁事件
卓早言:
是否有明確被禁的原因?
鷺兒:
官方說法有兩個。一是文化局說和他們當初計劃書不一樣,二是劇團受訪是服裝問題。
立煦︰
導火線是《美美的車車》,因為有人拍了影片放在網上,有人覺得是公共空間,不應該這樣。
鷺兒:
今年C或D級的作品多了?我們沒有數據,我不太明白為什麼《第十二夜》都可以是C級。
戴碧筠:
現在還要先看服裝和造型設計圖,文本也不是太在意了。
踱迢:
不理收不收緊,(甄審)時序上一個製作現在不能以創作角度繼續發展。一些集體創作的演出,不到最後一刻也不知道戲長怎樣,但我要排練中途寫好劇本去審查。我到底要誠實保留劇本,還是先交出去?按照法律,評級後劇本不能改了,但往下發展演員會有很多即興,那要怎麼辦呢?這要怎麼評呢?
《造美之城》各有各的說法,換個角度,我覺得整件事是行政問題,大於政治問題。團體找了場地,就是要衝擊體制,引起波瀾,其實目的達到了,不用悲情。以藝穗節的行政問題來說,你知道他們要用市政署這個場地,表現這樣的《造美之城》這樣一個戲,他們本身是否可以接受呢?如果不可以,為什麼要批準這樣一個戲?最後讓事件發展成這樣,其實是雙輸,後續的影響才是壞事。
Ka Cheng Ho:
我認同,它對澳門演藝圈的影響很不好,後面收得更緊了。
立煦:
他們當下把事件放大得讓大家很關注,好像只有對錯,掀起這件事的主體也有責任延伸討論的。如果真心想挑戰,後面的討論也要放在前提下去做。
踱迢:
也不能全怪他們,氣候本身就這樣,沒有他們也有別的事會發生。
鷺兒:
不健康的還有當13歲或18歲才能看戲時,其實也無法推廣戲劇。
「其實這不是一件著數的事」—— 北上演出
鷺兒︰
北上演出多了,是不是有資助去支持?
戴碧筠:
其實這不是一件著數的事。如果你想把作品帶上去,是可以的。但只有百份之五十的資助,而且要做的行政是頗多的。它有規定場地要坐滿多少成,多少文創產品,如何自負盈虧,這些都要寫得很完備。
踱迢:
因為它不是一個資助計劃,是補助你發展一個品牌。
立煦:
北上演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所有的佈規和行政,比澳門複雜幾百倍,是讓人卻步的,可以感受其他地方觀眾和習慣的差別。內地觀眾對娛樂的需求比較高,說一些藝術法的主題,也要提供很高的「情緒價值」。另外很少內地觀眾會追到澳門,上半年我在香港,很多內地觀眾會去看演出。隔了一個關,他們不覺得澳門有戲看。
延伸閱讀:
不選十大沒有最佳但可以講5分鐘的「2024 澳門劇場」—— 從演出到現象文字記錄(1/3)
不選十大沒有最佳但可以講5分鐘的「2024 澳門劇場」—— 從演出到現象文字記錄(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