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身體圈——澳門國際現場藝術節 2024」之不成熟觀察
「澳門國際現場藝術節」(MIPAF)於 2005 年開始首辦,今年以「東亞身體圈」為主題。策展人吳方洲在致辭時提到,亞洲之多元,很難用一兩個關鍵詞來概括,但如稍為縮窄至「東亞文化」的話,則可更線性地論述相關發展,特別是有關行為藝術的身體方面。但事實上,今年 16 組、旅居中國及來自中國、日本、韓國等地的藝術家證明,即使範圍收窄,要一概而論仍甚為困難。每個作品之獨特、解讀的可能之多,大約也在為論述提供各種可能。以下是有關其中 7 組藝術家的作品小感想,敬希指教。
本質篇
崔水蘭(韓國)
崔水蘭本身主修雕塑和繪畫,最近亦舉辦了名為《夜海旁》的個人展覽,探討與大海相關的各種念,並從她在海濱城市生活的經驗中汲取靈感。而她在今年 MIPAF 發展的作品,亦與海有關,名為《水之海堤》。崔水蘭在屏幕放映着大海的畫面,當中有一個與崔水蘭相似的背影在沙灘上踏浪。藝術家以此為背景,在牛房倉庫大展覽廳的水泥地上放了兩匹長布。崔水蘭用金色的漆專注地在布上寫畫着,也寫畫在自己身上。影像中的「室外」、「大自然」、「沙子」,與現場的「室內」、「水泥地」、「金漆」形成對比。之後她拿起布揮舞,最後把布摺好,擁入懷中。
整個演出充滿着情感,也彷彿是潛意識的表達、宣洩。這種表達既似是有關自然,也可因為各種符號的象徵有更多解讀。而在她揮舞布匹時,她也彷彿在與背景的大海共舞。布上無人能看懂的金色符號,在她擁入懷中時,猶如成為了她夢中的小秘密。
霜田誠二(日本)
霜田老師是亞洲行為藝術的大前輩,於 1975 年已開始發表行為演出,也是日本國際行為藝術節創始人及策展人(1993 年至今)。今次在 MIPAF 發表的作品名為《紅臉》,開始時在自己的畫作前,裸露上身,靜止,猶如是一個雕塑。然後他以極慢的速度開始活動身體不同的部份,彷彿是一尊塑像漸漸獲得了生命。然後他用油彩把自己的臉塗成紅色,就像他身後的部分畫作一樣,並繼續舞動着身體,最後用平板與在場觀眾自拍作結。
「紅臉」令人想起日本一些傳統面具,也令人聯想到那種想要傾盡全力的努力。霜田老師的演出尤其有生命力,令人感動之餘,也讓作品不只有概念,還有情感。而最後與觀眾的自拍,像是以現代科技再將人創作成影像作品,且當中被觀看的再不是霜田老師一人,還有在場所有觀眾。作品以直接的方式,模糊了創作者與創作之間的界線,也探問藝術的本質,這樣的結束更豐富了作品不同的層次,令人印象深刻。
正田ユミ子(日本)
正田ユミ子(Yumiko Masada)於 2000 年參與了日本國際行為藝術節後開始行為藝術創作,而今次的作品名為《模様の中にいて》(《在樣子中》)。日語中「模様」有花紋、外表、樣子等意思。Yumiko 使用的物料包括粉紅色的絨布,有銀色反光的圓筒,也有白色 A4 紙和透明大膠布。而藉着撕咬另一片小毛巾、有電筒照射銀色圓筒、用火機燒着紙片後立即吹熄、捲起膠布、拿起各種材質把玩等動作,她彷彿在對比各種物料,感受物料本身以及和自己的關係。創作者在仔細觀察各種材質的同時,亦令人聯想起人類身體的外表與特質。
生活篇
比爾.艾奇森(英國)
比爾是一位英國表演藝術家,現居於中國。今次他在 MIPAF 發表的作品名為《RICHARD II》(查理二世)。查理二世是中世紀英國的一位國王。據史書形容,他是一位專制的君王,以暴力治國。而比爾的作品雖然沒有提及任何與這人物有關的事,卻也瀰漫着一種暴力。
作品分為兩部分。在第一部分,比爾先用紙筆寫上英文單詞,然後貼在相應的物件上,也請一位觀眾用另一張紙寫上相應的中文,例如「WALL」、「牆」;「LEFT」、「左」、「RIGHT」、「右」、「NOTHING」、「冇」。由於LEFT既可解作「左」,也可解作「剩下」,所以當「NOTHING」被放在「LEFT」和「RIGHT」中間組成片語時,之前的翻譯「左」和「右」就變不適用。而正當你以為是一個文字遊戲、思考為何作品名為《RICHARD II》時,第一段的作品結束,觀眾下樓先看其他作品。
待觀眾回來,整個空間已是亂糟糟的標籤,比爾身上也貼了很多字詞。有些紙張甚至阻礙了觀眾進出空間。這些標語也再不只是物件或地方的名稱,而是比爾一人肆意決定要把怎樣的標籤貼在甚麼地方。在作品的最後,比爾從那個被他貼滿紙張的窗口,無聲無息地爬梯溜走。
於是,整個作品展現出一種「一人說了算」的暴力,無論是在空間的使用上,還是標籤的權力上。第一部分的「協作」並無溝通,令觀眾的翻譯只能出於個人對字詞的理解,也令這種投入在「彈弓手」的語境(大環境下)中變得無意義。空間擠滿了人,但大家對眼前的一切束手無策。「當權者」在他的語言掩蓋下溜走,但亦可以視為,「人」總可逃離這些標籤暴力,但暴力留下的狼藉依然。
寺尾晴美(日本)
寺尾晴美本身是一位畫家,自 2000 起積極從事行為藝術創作。她今次於 MIPAF 發表的作品名為《我想坦誠待己》,利用了牛房倉庫的一角綠色。創作者頭戴毛茸的白色動物造型帽子,一開始時藉着木椅的協助爬高,把人類的包裝零食藏到樹叢裡。然後她把椅子倒下,嘗試借此倒立,但不太成功。及後她又蹲下,以手作支撐,嘗試把雙腳離地,又邀現場觀眾一同嘗試,但雙方能支持的時間不長。最後,她把本來藏在樹上的零食逐一抛給現場觀眾。
晴美的作品很有機地利用了現場的綠植,也有意無意地利現成的水泥地為作品服務。身在城市的我們,雖然擁有零星的綠色,但生活早已充斥着人工加工(如零食),即使戴着動物頭套,我們的動作也不能脫離都市人身體的慣性,我們不能像猴子般爬樹,身體也因缺乏鍛鍊或腰酸背痛。最後快樂地分享「反式脂肪」,或許也是一種都市人的「坦誠」。
聲音篇
施展龍、華堅玉(澳門/葡萄牙)
施展龍和華堅玉都是居澳葡人。施展龍是一位電台主持,也是樂手。華堅玉則是視覺與聲音藝術家。受聲音藝術、實驗音樂及噪音元素的啟發,華堅玉致力構建一個由低科技電子設備、實驗合成器、自製電聲樂器及各種物體創作而成的聲音景觀。二人今次合作發表的作品名為《un//stable》。藝術家將聲音的器材連結上大木桶、金屬罐和一節小型工字鐵等材料,發出猶如在金屬工場內會聽見的聲音,令人思考材質與科技、聲音/音樂的定義。
文在善(韓國)
文在善致力為行為藝術創造物質性、視覺性及音域性的新動能。他今次的作品名為《接骨木莓計劃》。藝術家在地拖上綁上了膠水瓶、外賣膠杯、酒店拖鞋等物件,然後在裝修常用的木梯上走上走下做出打掃的動作,而綁在梯子上的喇叭發出了類近電子噪音的聲音,與日常生活的經驗完全不同。藉着新的聲音與視覺關係體驗,觀眾得以重新思考動作、材質及各種感觀關係的可能性。雖然表演的形式看似與《un//stable》相似,但《接骨木莓計劃》的器材運用相動更少,而更多是人的動作令聲音改變,使用的材料亦更唾手可得。
總結
行為藝術的出現與創作不斷提升我們世界充滿各種可能,沒有哪種定義與界限是理所當然,人與社會也密不可分。回看今年的主題「東亞身體圈」及創作,當中當然有東亞的文化部分,但亦看見普世的元素,超越語言與地域的界限。或許正因如此,藝術總能打破框框,讓不同地域的人跨限連結,互相交流,也因此值得我們不斷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