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風盒子社區藝術發展協會

大灣區漂流只為澳門製作?熱血看戲的夏天

如果只是將進劇場作為週末消遣,應該要有多高的期待才能踏入劇場呢?如果只是因為惠民票和看一齣電影相差無幾,那劇場不就是和電影一樣的藝文活動之選了?在這之後有太多可以細想的問題,比如上大灣區是否意味著要融入當地的生態還是可以做澳門特色?比如講澳門故事要講幾分才能吸引人?

評地有聲 VOL 006:從《長衫詞》到《江道蓮與弱勢女性》—命題探討與跨界連結

澳門土生葡人女作家江道蓮(Deolinda da Conceição)的短篇小說集《長衫》(又名《旗袍》)於1956年出版,是當時極少數的澳門女性作家的文學作品,從小說到劇場演出,不管從作者的身份、作品的內容,以至多次由何志峰發起、創構的跨界演繹,都讓她成為一部話題之作,從《長衫詞》到《江道蓮與弱勢女性》,從演出的形式到演出探討的命題,看了三個不同版本的羅嘉華,到底看到了什麼?

2020當代舞蹈群像剪影

2020經此一疫,劇場至六月才部分開放。縱使演藝節目大減,有趣的還是有不少,尤其舞蹈作品,既有港澳合作、有本地培育的新舞者、也有一些異軍突起或長久研究身體的編舞,更有一些難以歸類的肢體表演。當代舞在澳門,還是饒有趣味。

《靜默.移轉》──微小,足見力量?

《靜默.移轉》是一個有關藝術轉化、緩慢美學和把藝術與生活連接的練習。它在澳門進行,則更見其必要性。內在的轉化,是要為澳門社會在脫離受殖者身分後再度尋找主體性;緩慢的儀式,是要對抗速度的意識形態;卑微的呈現,是要偏離表演藝術商品化和視覺化的潮流。

對生命的思考

舞者漸漸地回到生命的原點,看似簡單純樸的,又繁雜多變,以極之緩慢的形體動作,從急促的日常,盡可能把握逝去的記憶,好像時間被延緩般,記憶被重新構建。

置身白立方──形體及聲音建構的城市空間

《靜》的身分覺醒除了帶來有别於傳統將觀眾及演岀者界線劃清的互動觀賞體驗,亦予觀眾於城市中人們空間重疊、互相影響的框架設定下,揣摩人際間的關係及距離,處事的主動性及參與度。

記《靜默》——緩緩流逝的生命

將立體人物或物件攝入平面,恍如一幀生之靜物的「死亡紀事」。在圍繞著照片的展覽空間創作及演出,無論有意還是巧合,作品在背景中,隱含著死亡中舞動的意味。

觀眾的教育--這不算一篇劇評《其實我們》

所有的教導和所謂勉勵,他們已聽了一百萬次。他們花了一小時的時間,向眾人展示他們的獨特和平常時,觀眾卻立馬劃下一條清清楚楚的界線,區分「吸毒者」與「非吸毒者」,把他們排除在「我們」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