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面之建構——觀《飄流船廠》
周六的下午,飄流的「船廠」由戶外搬至戶內,在澳門演藝學院禮堂上演劇場版。
去過路環無數次,也曾為船廠拍下一些照片。我似乎只有照片,其餘一無所知。對其認識只有那一點點,如碎片般。
觀眾席的燈漸漸關上,舞台上的燈光一亮,五位演員一字排開,開始講述船廠的故事。全劇的故事脈絡在旁白先生的引領下呈現得十分鮮明:一為船廠的日常、二為船上人家的婚嫁習俗、三為船廠之飄流。
我坐在觀眾席的右側,視野清晰。場景由船廠常見的木材、造船工具等元素搭建而成,如迷你版船廠。「登!」每一個小故事的轉換之間都有旁白先生敲打銅版,轉換之輕快,讓觀眾能在短短的時間內把劇場的演出如一幅幅畫面般,鎖在腦袋裡,並作為自身的記憶。
「喔,原來船廠的一日工作是這樣!」曾觀看《飄流船廠》的觀眾,也會這樣想吧。
的確,這是我第一次認識船廠的故事,一塊又一塊似曾相識,我卻不懂組合的碎片和印象,漸漸重建起來。演員扮演師傅、學徒、小孩、父親、母親、夫妻等,角色之交替,聲線之演繹,頗是恰到好處。不會使觀眾脫離劇場之外,越看越迷失,可見演員的功力。專心造船、拜師學船、造船的工序、喝咖啡、歇一歇,把無法在現實中再現的場景、再見的輝煌時代,重塑於劇場的空間中,讓人建立起船廠的記憶。
飄流,到底是船廠、船、船廠的人還是什麼在飄流?來到《飄流船廠》的最後一幕,談到澳門的行業變化及造船業的沒落,船廠的人接受著這樣的現實,並改以其他方式繼續「造船」。作為船廠師傅的兒子,也開始探求船的製造。這是在現實中,也在劇場中的。
而船之影子,船的離開,僅僅是以一種飄流的形式,把一幅幅船廠的畫面,傳開去。《飄流船廠》所帶來的,如繪本故事、如口述歷史般讓人驚嘆其之奇。
*2017澳門基金會「市民專場」評論計劃
原載於:
匯澳傳媒,藝文誌:畫面之建構— 觀《飄流船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