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在一起》觀後記
這是一個匯集七個獨立短篇的作品,分別由七位不同背景的創作者以「孤獨 對 自由」的命題加以發展和延伸。觀眾需因應不同的演出段落遊走於澳門戲偶館的不同樓層和空間,就整個演出格局而言,這能適宜地劃分各個作品的段落,亦能因應每個作品的特性來運用空間:躲藏於矮櫃裡、在梯間轉角的僅餘位置、開放式廚房、黑盒劇場的不同位置,乃至戲末也充份利用了場地的特性,以一個長距離的方式呈現,把觀眾的視點和思緒拉遠,讓觀眾於當下能一同想想什麼是孤獨?什麼是自由?孤獨與自由是相對,還是相依?自身又是否認同創作者的想法呢?
基於七位創作者的不同背景,我們也能看到他們對命題的不同詮釋,雖然在演繹的能力上有參差,但對於他們能真誠地把想要說的話,以不同方式呈現出來,讓觀眾明白和感受他們的想法,這點是可敬可愛的。〈你們都吃了很多毛病〉和〈十七年蟬〉,劇目名字便是一個寓言的開端,前者來自一個不受控的小孩口中,也是擊中創作者的一句說話,這些毛病能讓人恐懼,也是獲得自由的契機;後者是一個沒多少人知道的生物現象,要是有一隻多活了一天的蟬,牠是孤獨的存在,還是獲得了存活的自由?〈沒什麼兩樣〉是創作者和公公的情義,在天馬行空的時空中,擺脫了孤獨,完了自由的夢。〈“包”好了嗎?〉是一位只顧工作,忙碌得很的劇場人,在僅餘的時間開LIVE,被「瘋狂」點讚後,回歸現實的失落,究竟在哪個境況/狀態下的他才是孤獨,才是自由?〈U? NO!〉身處在家人的不理解中,亦置於由職業帶來的定位與自身想法的矛盾中,情緒抑壓,這是孤獨,那麼要如何才能獲得自由?相對而言,〈自我〉和〈風箏〉沒有太多人物背後的故事,是創作者對命題直觀想法的呈現。
「孤獨 對 自由」是一個很有趣的命題,把它們放置在同一的擂台上本身就有很多發掘的空間。筆者尤愛七段作品在「文本」創作上點到即止的做法,有種意趣,是韻味也是浪漫。這種點到即止,能看到創作者回應命題的同時亦在叩問命題;這種點到即止,讓觀眾接收七個創作者對命題的不同詮釋之餘,亦沒有太大的負擔;這種點到即止,有助整個演出的流程,讓觀眾在轉移空間之時,再細味創作者想要表達的事和情;這種點到即止,留有對各段作品再發展,再醞釀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