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驢得水》觀後記
正式下筆以前,先申明筆者沒有看過原著劇本,僅看了此劇的電影版本。此劇的時代背景設定於民國31年,再看劇情推進,似乎正在嘲諷國民政府的腐敗和美國人的愚昧。想來也理所當然,要不是這些揭露國民醜陋面的戲碼,怎能在當今中國上演?這都是題外話。
說回今趟在澳門以廣東話演出的版本,整個團隊也花了很多心力處理這三道問題:如何拉近這齣戲與澳門觀眾的距離?如何才能讓觀眾思考?如何讓演員做到這齣戲?對於首個問題,相信在文本上改動不少,顯然而見的是地道語言和現代語言不時混雜在台詞之中,這點能使觀眾看得過癮之餘,在某程度上也生起了間離的效果。這也是是次演出的整個走向,不斷以不同的方法提醒觀眾我們正在演戲,你們正在看戲。這樣的目的是清晰易懂的,就是要觀眾思考,要讓觀眾嘻哈大笑以後,還能細味劇中發人深省的情節、人物,乃至台詞。奈何思考的落點在哪?似乎並不集中,是貪婪的人性?官僚制度下的敗壞?教育者的偽善?Incredible China?……或許是醜陋面太多,來不及回應所致。
至於如何讓演員做到這齣戲?看來是有很多討論空間的。諸如第一場衝鋒槍式的台詞,來來往往,近乎沒有喘息的空間(指的是演員),彷彿他們被委派了一個任務:不能在限定時間內完成這一場,他們就要背負把這齣戲毀於一旦的重罪。觀看之時內心一直讚嘆演員的努力和落力,然而這種只追求節奏,提升開場能量的做法,實在讓筆者思考良久。想的是明快的節奏不代表急促,不代表不用找呼吸的起伏,要是能在現有的基礎上再分清明確的重點和停頓,或許易於讓觀眾接收和感受這場戲的內容和真正的節奏。其次,各演員在創造角色上也加了不少元素和心思,甚是可喜,至少有選擇有嘗試,也別具一格,但筆者會問劇中那四位老師的初心是甚麼?他們就只是一心在撈油水?以下是筆者的忽發奇想:要是他們的本心是為教育而來的,至少校長真的如此(是的,現在看來他們由始至終都只是唯利是圖的一伙),奈何在時代的逼迫下,只能做出了「非人」的選擇,那麼戲末的反思會不會來的更響亮?
最後想一提的是鐵匠被羞辱後,一場心態轉換的戲,只覺未嘗不可,但那紅燈那潑水,對於整個戲的風格來說是有點突兀,也超乎間離所需。要是沒有這一場戲,而鐵匠能在被羞辱和披上毛大衣再度出場的時刻各有一個重要反應,是否已能呈現要復仇的心態?
總的來說,筆者甚是欣賞演員演出落力,毫不欺場,各人也施展出渾身解數,熱鬧非常;整個團隊也非常用心,由選下這個劇本那一刻開始,便是有目的而來,思考不麻木,也不盲目,對於現世代來說真的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