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道德的審判》:引發深思的曖昧不明
《不道德的審判》(Death and the Maiden)的張力拉得很滿,對白很多,但仍成功在適當的位置留白,引人深思。
《不道德的審判》由智利作者Ariel Dorfman寫於1990年,而當時正值智利的極右專政政府倒台,加上故事中的情節,所以不少人都覺得故事是講述當時的智利。但劇本其實沒有指名道姓,令故事可以意指任何一個地方。
演出基本上與原著劇本相符。故事講述Paulina在遭極權政府囚禁期間遭到強姦。當時被蒙着雙眼的她記得,對方折磨她時播着舒伯特的《死神與少女》。民主政府上台後,她的律師丈夫Gerardo獲委任為調查委員會成員,調查前政府的暴行。這是Gerardo仕途的里程碑,而礙於政治原因,委員會只能揭露一部分的真相,施暴者亦未必會得到制裁。一晚,Gerardo認識了一位醫生Roberto,Paulina憑Roberto的聲音認為他是當年強姦自己的人,但由於不相信政府的調查委員會,於是自行把他綁着,打算親自審判Roberto。Roberto一直堅稱自己從未強姦Paulina,Gerardo為免Roberto有事而令調查委員會(自己)受影響,於是把Paulina的過去告訴Roberto,想讓他完成悔過書了事。但Paulina因Roberto在悔過書中調整的細節而更確信他就是犯人,想私下處決他。故事的最後,Paulina和Gerardo一起出席古典音樂會,現場再奏起了《死神與少女》。而在今次的演出版本,一個大熒幕如鏡子般倒映着全場觀眾的樣子,讓觀眾一同身處那場音樂會,而鏡頭顯示Roberto亦在現場。
故事這樣就完結。在最後的部分,原著劇本是說一面大鏡子徐徐降下,令畫面上觀眾彷彿與Paulina夫婦一同欣賞音樂,也「令觀眾必須面對自己」(forcing the audience to look at themselves)。Wikipedia的介紹比劇本加多了一句:Paulina看到Roberto在演奏廳的另一邊,Roberto身上的燈光很詭異,令觀眾疑惑Roberto究竟是真的存在,還是只是Paulina的幻覺。(Paulina sees Dr. Miranda across the room cast in a “phantasmagoric” light, and the audience is left to wonder whether he is truly there or only in Paulina’s mind. )
看完演出後,與朋友討論起究竟醫生有或無犯罪重不重要,最後大家覺得,那種「你不知他有沒有犯罪」的曖昧最重要。《不道德的審判》是一場明刀明槍的辯論。Paulina代表受創傷而不能訴諸法律尋求公義的人;Gerardo代表要揭露真相同時會對現實妥協的人;Roberto代表那些被指施暴的人。這場辯論沒有勝負(也不可能有勝負),而Roberto是否無辜的曖昧,能令人的思考更不流於表面:如果他沒犯罪,會否冤枉了好人,令仇恨無限輪迴?如果他有犯罪,「私了」又是否公平?現實的法庭又是否能令有罪之人被繩之於法?最後Roberto是否真的在場也是如此,正是這種瞹眛,直接道出Paulina的心理創傷,令人思考,解決/放下/原諒後又是否如Gerardo最後所說的,「沒有人有報復意圖」、「調查的工作會治療傷痛」?
是以,這份曖昧是演出的癥結所在。演員在節奏方面的處理不俗,對白雖然冗長但整體仍然明快,張力十足,而在辯論之餘,演出還可以進一步雕琢,加強Roberto是否無辜的曖昧、Gerardo的妥協。Roberto最後的現身亦然。我猜由於場地的設施問題,所以實際操作上未能令Roberto是否真的在場出現懸念,也令作品的餘韻略略打折。
但整體而言,《不道德的審判》是個非常精彩的作品。當中的辯論承載着不能磨滅的傷痛,跨越時空與地域,尋求公義與解脫。一切沒有答案,只有討論,以及不斷的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