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海中播放着《似水流年》,觀《名園茶聚.遠舶之城》:甚麼是屬於「澳門」的符號?
「城市景觀不僅塑造城市在視覺維度上呈現的物理面貌,而且還透過符號性(symbolism)強調城市形象,並且任何脫穎而出的建築都將成為城市剪影的一部分」(註 1)。
這個演出以澳門在大航海時代的歷史事件為基底,以歷史中的符號及投射的現代符號為主軸,透過跨媒介的元素作呈現,多重演出元素的結合豐富了現場的體驗感以及突顯符號的象徵意義。無論故事選材、表現形式和空間運用,在本地演出中也很新穎,唯演員的呈現並未能為演出帶來加乘的作用。題外話,筆者在觀看演出的過程中,腦海會不自覺地浮現出梅艷芳的歌曲《似水流年》,似乎很微妙地摻入港澳兩地緊密交織的發展脈絡,或許這也是其中一個澳門的符號?
望著海一片/滿懷倦/無淚也無言
望著天一片/只感到/情懷亂
進入紐曼樞機藝文館大院,遇到邀請觀眾品茶的演員(霍嘉珩飾)、聽見環迴立體的海浪聲,為演出揭開序幕。此幕除了令筆者連結到直至演出前也無法記住的名字《名園茶聚.遠舶之城》(同時莫名聯想到以前香港無線電視 TVB「道地星期日影院」的贊助商前綴),還帶領我們進入了故事的起點——由茶葉引導的中西貿易交流和大航海時代的到來。隨着主宅二樓一閃一閃的亮光發起,抬頭望去看不見城市的高樓,只從樹葉的間隙中窺探到深沉的夜空,讓筆者相信自己成為了正在遠航的一份子,正靠着東望洋燈塔的信號燈駛向澳門,展開一段未知的旅程。但這一片汪洋大海隨即變成了一張畫布,被一群「航海家」(演員)和「破碎的字句」(台詞)切割開,即分場表中的第一場「『敍述』滄溟」開始了,十分「形象地」展示了「敍述」這一行動。而另一名演員(許嘉潤飾)從大宅中走出,臉上帶着一副「尋找狀」的演繹,那刻筆者與友人同時望看了對方。雖然有一種看着多媒體展覽被強行置入了一場未被細緻處理的行為藝術的割裂(這種割裂來自於在其他劇場元素已清晰及精緻地表達內容,演員們的出現卻未能承接着前面的鋪墊),但在本場中,筆者還是強忍地保留了「演員們」在這套「戲」中的作用,嘗試在往後的分場中感受導演使用演員的意圖。
我的心又似小木船/遠景不見/但仍向著前
隨後演員們引導我們進入另一個室內空間,冷色調的燈光、超低温的冷氣、低頻率的環境聲、以及各種貨物包裝樣式的物件(包括觀眾坐的凳)令筆者意識到是進入了一個船艙空間,當下有一瞬間熟悉的感覺像夢回《嘉路士一世》(註 2),而演員的出現再次把筆者的思緒拉回《名園茶聚.遠舶之城》。在這個場景中,「鏡面」作為澳門象徵符號出現了好幾次,穿插在葡人航海來澳的那一段歷史故事中,包括圍着一個孤島小樹的「鏡海」(鏡面桌子)、燈塔投出的「稜鏡折射光」(圓形鏡)、被葡國傳教士踩碎的「濠鏡」(同上圓形鏡)。當劇中葡人被稱作「斯文的海盜」時,他反駁道「唔好叫我海盜,我有交租架」(可能與原台詞有出入,大致意思是「不要叫我海盜,因為我是有交租金的。」)令筆者想起早前參與「澳門記憶」講座時,學者們為澳門作為殖民地「正名」一事。學者們強調澳門並非殖民地,因澳門並非被武力侵掠或被剝奪主權,只能說是葡萄牙的租借地。回到演出中,可見隨着葡萄牙人的到來,「濠鏡」被搬上世界舞台,有了新的名字「Amaquão」,接着時代變遷,陸陸續續出現如天主聖名之城(Cidade do Nome de Deus de Macau)、梵蒂岡小城、東方拉斯維加斯等等代號。似乎自那時候起,無論「改名」或「正名」,名字都是能隨意由當下的統治者按各自目的而賦予,同時亦影響着城市的發展命運。
創作者將很多歷史事件變成符號,然後又將這些符號再轉變成現代事件的比對符號。符號作為兩個時代的對照基準,透過漁民(澳門人)和傳教士(葡萄人或統治者)的多時空對話呈現出兩條平行且交織的故事線,有如以投影堆疊傳教士帶來的地圖影射澳門近代填海工程、葡人建起的紀念碑(建築或路牌)暗喻現代歷史建築立面(指現在大家只顧與各個紀念碑打卡拍照而不再關注其蘊藏的歴史,城市的內涵像聖保祿學院天主之母教堂的內部般,已被大火燒盡)、葡人到澳門尋找地下寶藏諷刺現代無窮無盡的挖路工程、航海時期帶來的異國風情事物和語言現已被金光大道渡假村的「異國」風格取代,使得真的中西交融文化變成中西混雜奇觀。在經歷種種變遷後,最初出現孤島的小樹早已倒下,已經分不清哪個才是小城的「真實」面貎。本場的象徵符號與呈現元素使用十分得當,除了以上提及的聲音、燈光及道具,還使用了數個電子屏幕,除了用以呈現場景轉換,還與現代澳門的平行時空景像對照,如 Google Maps 的金光大道路景、代表系統之城的編碼夾雜形容小城的字眼、現場直播影像仿效監控的天眼等等。但相對之下,演員的呈現有點差強人意,在這個氛圍下需要演員有很強的能量,才能與場景中其他元素呈現出一致的強度。可惜代表着漁民(澳門人)或現代澳門故事線的演員(許嘉潤飾)能量太弱,筆者在演員空洞的演繹中看不出他描述或看到的東西,在沒有實物的幫助下難以建構角色眼中的畫面(又或許他是在演繹現代中澳門沒有信念感的澳門人?)令到兩條平行前進的故事線失衡,以致訴說宗教的意味太強(由黃栢豪代表的另一故事線十分突出,與現場的其他元素較為協調)。
誰在命裏主宰我/每天掙扎/人海裏面
心中感嘆/似水流年/不可以留住昨天
接着走回大宅大廳,看到演員(或工作人員,霍嘉珩飾)報幕及拿着一個完全沒有裝飾的風扇走到台側(難道霍嘉珩飾演的是秋風……嗎?)引出兩位分別扮演麵包樹和鳳凰木的演員(何芷遊和許嘉潤飾)出場,兩個經航海時期帶來的物種。本場主要是兩個在異鄉(澳門)相遇的旅伴(物種)為時代轉變而感嘆。麵包樹說現在大家已經不需要自己的果實來果腹,最近還因為擊中途人被投訴,正面臨自然淘汰的危機(註 3)。鳯凰木說自己曾經稱霸山頭(白鴿巢舊稱鳳凰山),但現在大家應該已經忘記他的過往,只記是「鳳凰花開」是畢業季的代名詞。創作者非常巧妙又有趣地把這兩個隨着航海來的物種,透過他們的故事去訴說澳門城市與社會變遷。後來聽團隊提起作品原形發展自白鴿巢公園及東方基金會大宅,這兩個物種均在該區域可尋得,他們的生命亦隨着城市的時局不斷變化,確實這兩個建築的歷史背景和核心價值對故事開展有輔助作用。
至於最後出現的第六場「肥茶」有點不解,筆者知道肥茶(Chá Gordo)的意思,在葡萄牙語中象徵慶典饗宴和歡樂共聚,是土生葡人每逢節慶會舉辦的家庭聚會,也象徵土生葡人的飲食及社交文化。但「肥茶」在緊接着兩個不屬於葡萄牙及澳門的物種對話後出現,會不禁令筆者聯想,剛才這段歷史是為誰訴說?是土生葡人(Macanese)?還是澳門人(Macau People)?為筆者而言,增添了距離感。特別是最近看到香港網絡頻道 Mill MILK 受澳門旅遊局委托介紹澳門的土生葡菜(註 4)有感,會看到土生葡人對自己的身份認同是很確定的。筆者雖也認為自己是澳門人,但是當說起甚麼是代表澳門或「我是誰」時,有時亦會想自己並未有參與那些歷史建築(世界文化遺產)的建造,又不是原居的水上人家庭,但又不認同跟着自己成長建設的賭場或渡假村奇觀,連 Macanese 這一代名詞也不能用作代表自己,那麼屬於「我」這個時代可以說出代表澳門的符號又會有甚麼?
留下只有思念/一串串永遠纏
最後,兩位樹演員再分別飾演大宅看更(澳門人)和保育專家(香港人),透過日常的對話,嘗試令觀眾思考港澳文化保育差異、澳門人對社會事件的無感、以及用往來港澳交通方式的轉變(由船變車)再次強調我們已慢慢遺忘了曾經的水道與那段海洋的歷史,可能創作者也是想討論港澳緊密交織的發展脈絡,但這個處理及呈現對筆者來說是有點畫蛇添足的。為原能稱得上頗有詩意的演出,戳破了那一層窗戶紙(心諗:「可能澳門人真係唔講白啲唔明㗎?」,書面語即,心想:「可能要對澳門人說白一點他們才能懂」)。同時,這一段故事的選取,似乎對之前發生的章節並沒有推進的作用,還是停留在一種緬懷過去的狀態,並未有帶來更深一層的共感。在場刊創作者的話中看到創作初衷是希望延伸到對未來的想像,但在演出中只能感受到過去對未來(即當下)的想像,但未有開放當下對未來想像的討論。
來到尾聲,筆者再次回想開頭時的「演員在這套戲中的作用」。創作者資料搜集很充足,找到不一樣的視點去做切入講澳門故事,就文本故事來說很有趣,演員看似被「裝置化」處理(只負責把台詞轉達)也可接受,只是沒有作統一調整(演員間及演員與其他劇場元素間的呈現參差不齊)及貫徹用於全劇中(最後還是用了一段「正常」的戲劇),亦感覺除了黃栢豪飾演的角色外,其他似乎都可以不需要「真實」演員的存在,因生澀的台詞加上信念感和能量較弱的演員變成有點強說愁。聽說團隊會再深化作品並在來年於香港上演,似乎敍事形式和表演者的呈現是需要再雕琢的,或許影像、詩歌、肢體、戲偶等形式比起傳統戲劇或讀白,在傳達方面會更有效並與整體設計更協調。
後記
在回顧演出的過程中,筆者透過尋找某些符號的意義,找到了很多不同的小故事,仿佛是再次以創作者提供的視點去觀看澳門,就像場刊中創作者的話「重返城市的每一個細微處,盡情感受日常,讓城市與自身的故事得以延續。」這也是演出的延續,以下分享幾個有趣的小發現:
- 葡萄牙是唯一使用「cha」讀音的西歐國家,因為其是從澳門進口茶葉,至於像英國、德國、法國等透過海運傳入茶的國家的發音便接近 tê(福建「茶」的發音)。(註 5)
- 自燈塔投入運作至今,塔頂的燈經歷過不同的時代變遷,在未有電力供應的年代,塔頂的燈僅靠一盞酒精燈,再透過稜鏡折射而發出射程較遠的燈光,晚上還需要派員為定時為稜鏡光學組件上鍊,讓相關維持轉動。約 110 年後,電動馬達取代了需要上鍊的稜鏡光學組件(有關的稜鏡光學組件目前陳列於燈塔內)。1910 年 6 月,東望洋燈塔換上三等聯閃燈,從巴黎進口了新的旋轉射燈 (註 6)。
- 東望洋燈塔在頂層照射距離達十六海浬的水晶射燈,現時全球只得兩盞,製造的工廠早已停產,亦無替補配件留下,只能靠海事人員每天清潔、悉心檢查和保養,才能繼續綻放光芒(註 7)。
- 白鴿巢公園是澳門歷史悠久的公園之一。據政府的資料介紹,公園內的古樹樹種有假菩提樹、假柿木薑子、海南蒲桃、翻白葉樹、羅漢松、榕樹等,而正門廣場的一株麵包樹為本澳第一株母株(註 8)。
- 1770 年,葡萄牙貴族、澳門保險業創始人之一的富商俾利喇,建起一座兩層半高的花園式別墅。1780 年,俾利喇將其租給了英國東印度公司。時人因此發明了一個葡英合體的新字——「花園大屋」(Casa-Garden)來形容這座豪宅大屋(註 9)。
- Google Maps 顯示的紐曼紐機藝文館(演出場地)竟然是韓文
- 演出後三天走在他方遠處的街道上遇到 Macau Casino
- 11月是甚麼特別的月份嗎?說澳門故事的演出特別多(超級可惜只有這場演出的時間在澳),感覺都可以整合宣傳和聯乘合作出一個小型藝術節了。
註 1:Kostof, S. (1991). The City shaped: Urban patterns and meanings through history. London, England: Thames and Hudson.
註 2:為 2020 年足跡主辦的小劇場演書節節目,由杜國康和劉志強共同創作的以聲音和光影為主要元素的劇場,於澳門海事工房2號 (嘉路士一世船塢廠長辦公室)上演,節目網址:https://stepout.org.mo/book/2020/bookplayplus-carlos1/
註 3:濠遊天下網誌「皇朝麵包樹果實擊中頭 市署:將自然淘汰並加強摘果」,全文:https://macauonjourney.com/2023/06/23/%E7%9A%87%E6%9C%9D%E9%BA%B5%E5%8C%85%E6%A8%B9%E6%9E%9C%E5%AF%A6%E6%93%8A%E4%B8%AD%E9%A0%AD-%E5%B8%82%E7%BD%B2%EF%BC%9A%E5%B0%87%E8%87%AA%E7%84%B6%E6%B7%98%E6%B1%B0%E4%B8%A6%E5%8A%A0%E5%BC%B7%E6%91%98/
註 4:Mill MILK 影片(第一集)https://youtu.be/8KvMd3uW-bE?si=Iam5g24gQfwhd7I9,(第二集)https://youtu.be/bMUuYOOrBJI?si=b5pff6GLNSZLgsPn
註 5:世界各地有關於「茶」的讀音之地圖標註https://jakubmarian.com/tea-in-european-languages-map/
註 6:正報「中國沿海地區現存最古老燈塔 東望洋燈塔」,全文http://www.chengpou.com.mo/dailynews/225088.html
註 7:獨立媒體「照亮澳門150年 東望洋的守望者」,全文: https://www.inmediahk.net/%E5%9C%8B%E9%9A%9B/%E7%85%A7%E4%BA%AE%E6%BE%B3%E9%96%80150%E5%B9%B4-%E6%9D%B1%E6%9C%9B%E6%B4%8B%E7%9A%84%E5%AE%88%E6%9C%9B%E8%80%85
註 8:正報「白鴿巢的見證」,全文:http://www.chengpou.com.mo/dailynews/214206.html
註 9:澳門記憶「澳門世界遺產:東方基金會會址」,全文:https://www.macaumemory.mo/oralhistory_fcdf031a68d3423e9600900b0d940db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