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劇的當代意義:兄弟班 X 夢劇社改編的《第十二夜》
我是帶着偏見入場的。完場後,我的偏見沒有改變,但也有驚喜。這張門票,值得。但我也好奇:為何要演《第十二夜》?
《第十二夜》是莎士比亞的經典作品。故事講述女主角 Viola 和哥哥 Sebastian 在海上遭遇船難。以為哥哥已死的 Viola 為生存而女扮男裝,化名 Cesario 成為公爵 Orsino 的侍從。Cesario 奉命為 Orsino 追求女伯爵 Olivia,但 Olivia 愛上了 Cesario。在原著中,最後 Sebastian 活着回來,並在陰差陽錯下與 Olivia 相愛,愛慕 Orsino 的 Viola 亦與心上人結為連理,大團圓結局。
中學上課已讀過《第十二夜》的我,其實一開始對這演出沒甚麼興趣,尤其看宣傳時沒看到甚麼很亮眼的改編,就覺得應就是開開心心易入口地演一個經典。看完後,偏見沒有改變,也的確是開開心心易入口地演一個經典,這是一個相對保守的《第十二夜》,但這只是風格的選擇,不存在好不好的問題,而且雖說是保守,但演出是精彩的。演員很出色,節奏很好,觀眾很捧場,音樂也不錯。最大的亮點是,有別於原著的「有情人終成眷屬」,今次的版本沒有人共諧連理,Viola 和 Olivia 認清是誤會一場,懸崖勒馬地婉拒了各自的求婚者,反而更讓現代的我們認為合理。
今次演出藉《第十二夜》帶出了「做自己」的訊息。有趣的是,在其他各角色都在忙着談情說愛時,這條線幾乎是由 Malvolio 擔起。Endy(梁展鴻)飾演的 Malvolio 很精彩,卻與我印象中的 Malvolio 有些出入。在我印象中,Malvolio 的確是古板無趣、自命不凡的人,也的確是想藉與 Olivia 結婚而「飛上枝頭變鳳凰」,卻因在信中誤以為 Olivia 喜歡他打扮滑稽,於是衍生之後一連串的事件。我以前的理解是,Malvolio 是為攀高枝而失去判斷力中計,不惜變成自己本來討厭的樣子,是反襯出另外兩對情侶毫無機心的愛情的配角。而在今次的版本中,Malvolio 似乎本來就是個品味出格的人,只是為得到老闆認同而舉止嚴肅,後來又以為 Olivia 喜歡真正的自己而回復出格的樣子,最後 Malvolio 幽幽一句寄語大小姐「做自己」,承接 Viola 之前偽裝的劇情,改變了整個《第十二夜》的結局。
很難說究竟 Malvolio 原本就古板、但為與 Olivia 結婚而穿上奇裝異服、是個貪婪的角色,還是他一直只是勉強裝成古肅去擠身上流社會、卻無厘頭地相信大小姐知道並喜歡自己本來的品味出格而真心暗許、是一個可憐的角色。但無論如何,現時這樣的處理讓 Malvolio 由原本的配角成為了擔起大旗的主角之一,整個愛情喜劇的格局也於是改變。「做自己」的訊息近乎在結局才出現,由於之前欠缺更多改編的鋪墊交織提示(例如 Malvolio 的品味),令 Malvolio 的「自爆」雖然感人但顯得有些突然,對「傻婆」的指控不是沒道理但無處發力,唯結局的改編令「做自己」的訊息在最後擁有了力量。
對《第十二夜》這樣理解是新鮮的。演出亦除了結局幾乎依照原著,但原著中的一些可能性較少在今次的版本中得到延伸。例如如果說 Malvolio 可以是探討階級流動的角色,其實整個《第十二夜》都瀰漫着一種科層架構:僕人不斷的傳話,主人們不直接溝通。還有性別議題。討論《第十二夜》時,很常討論到的就是性別的轉換。事實上,《第十二夜》是建基於聖誕後的「第十二夜」的傳統,在莎士比亞年代的歐洲,男女可在這天對調身份、主人服侍僕人。這次的演出較少着墨去延伸原著的可能性,為作品增添層次。大家基本上是在笑聲中看了一場經典,然後得到「做自己」的紀念品。一些視覺效果在演出中傾向是基本輔助。例如今次的佈景很簡單,功用幾乎就是在不同的場景也有空間讓演員走動。燈光也主要是服務情節,難在「真我」的訊息上發揮。(當然,Orsino 一開場時的影子比其他隨從大,某程度也反映了這人物的性格,但這樣的時候在劇中不多。)服裝方面,Malvolio 和 Olivia 的服裝轉換能展現角色狀態的改變,但整體而言大家都是西式戲服,缺乏了一些服裝上的號去延伸作品的可能性。選角的處理也是相對保守的。在莎士比亞的年代是沒有女演員的,女角都由男士演,這樣的設定(又或是全用女演員來演)放在現代的性別/向討論下,再配合今次的主旨,說不定能引伸出另一些思考。
整體而言,今次的演出主要以輕鬆笑聲為主,靠的是演員的演技,而演員的表現確令人眼前一亮。但過了開開心心的幾個小時後,我會思考排《第十二夜》的初衷是甚麼。是要談「做自己」?是要用笑聲和經典吸引劇場觀眾?還是其他?還是都是?莎士比亞的作品反映着人性,亦令人思考社會。要藉着《第十二夜》,我再思考劇場與社會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