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訶夫《櫻桃園》與間離效果
俄羅斯劇作家契訶夫的《櫻桃園》一如其劇作風格,並沒有傳統戲劇的衝突事件、也沒有高潮起伏的情節逆轉,取而代之是以人物之間圍繞櫻桃園命運的對話為主軸,人物間的日常對話看似輕描淡寫,但卻呈現了平凡人對生活及變革的困惑、不滿與掙扎。筆者本預料契訶夫的劇本並不是平易近人、通俗易懂,演出有可能會是對自身耐心的考驗,但導演的詮釋卻使演出頗有驚喜。
本劇導演 Tiago Rodrigues 大膽採用間離效果的手法,間離效果是由德國劇作家布萊希特所提出,其核心旨在打破觀眾對演出的沉浸與共鳴,讓觀眾以批判性思維去看待舞台上所呈現的事件和人物,從而結合社會現實作出反思。本劇角色多次與觀眾對話、途中插入樂團演奏及角色演唱,以及安排未上場的角色坐在舞台邊上,這些元素都是有意打破觀眾的第四道牆,不斷告訴觀眾「這只是表演」,從而達到間離效果。
就筆者而言,導演選擇以間離效果演繹《櫻桃園》實質上是對契訶夫美學的深度解讀。雖然契訶夫本人並未明確使用間離效果這一概念,但他的劇作本身就具有使觀眾和演出保持距離的特質。契訶夫有意弱化劇情使觀眾難以完全沉浸於故事情節與角色情緒之中,從而讓他們保持一種觀察者的身份去思考角色與自身生活、社會的關係。《櫻桃園》表面上是一個關於貴族家庭失去祖產的故事;深層來看,卻是對時代變革的深刻探討。導演有意識地創造間離效果,強化了劇本當中的疏離感與批判性,特別是在終幕裡所有佈景被撤走除了代表著櫻桃園的消失外,同時亦是戲劇幻覺的消解。當演員卸下角色面具,其以本人身份直接告訴觀眾下一幕約有二十分鐘,然後直接在空台上繼續演出。這種導演手法迫使觀眾從上一幕櫻桃樹被砍下那帶來的情感沉浸中抽離出來,重新以批判性眼光看待在終幕每個角色面對變遷時的態度,此時契訶夫在劇本中從未明言的社會批判亦在此時變得不言而喻。
本劇在導演詮釋之下使契訶夫與布萊希特的戲劇美學結合起來並產生化學反應,為觀眾帶來了有別與傳統戲劇的體驗。然而,必須要指出的是,儘管這種劇場體驗已不是新鮮事,但並不是所有觀眾都樂意接受。當見到有觀眾中途睡著並提早離場、散場時聽到有人抱怨「看不懂」時,筆者就意識到這場演出是有一定的門檻,劇本當中的瑣碎對話需要觀眾屏息凝神才能聽見角色內心的暗湧,間離效果則要求觀眾打破對演出的情感共鳴。然而,這種門檻並非本劇自身的缺陷,反而能夠讓劇場工作者從觀演關係方度去思考:本澳觀眾究竟期待從戲劇中獲得什麼?是情感的共鳴,還是批判性思考?那些中途離場的背影,或許正是對這個問題最真實的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