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漾—24個關係》觀後
《漾》的觀眾需要根據自己選的關係和藝術家吳少英進行溝通,原先在現場體驗水墨視覺 x 音樂演奏,而現在則會收到現場錄製的影片供限時觀看。是次筆者選的關係是「用電話短訊形容夢的顏色」,我拿著碎裂屏幕的手機把連結打開,意外的裂痕效果更突出了藝術的脆弱與浪漫。
《漾》的觀眾需要根據自己選的關係和藝術家吳少英進行溝通,原先在現場體驗水墨視覺 x 音樂演奏,而現在則會收到現場錄製的影片供限時觀看。是次筆者選的關係是「用電話短訊形容夢的顏色」,我拿著碎裂屏幕的手機把連結打開,意外的裂痕效果更突出了藝術的脆弱與浪漫。
操偶師和角色互相交替,使得戲偶更富有生命感的同時,也使演出空間更為開闊。在兩名角色一起擁抱、睡覺時,徐和梁互換戲偶,演員和戲偶對話、交流,就像和偶成為了親密朋友,此外,演員還不時打破「第四面牆」,以戲偶和觀眾互動,增加了小朋友對演出的投入感。
黑盒劇場已經足夠小,但還是用足多種方式呈現對話:拿麥克風大喊、在機車後座用喇叭對話、野餐時耳旁囈語、電話中的不耐煩的交談⋯⋯台詞不再只通過聲音大小來傳遞情緒,每一種媒介呈現出的聲音以及發生的地點。用音效抓住觀眾的好奇心,每一幕都變得好似探險。
比起思覺失調這個主題,我對於劇中不斷反覆提及的「利用」,感覺更為喜歡。在作品中可以感受到導演在創作此劇目時所經歷的掙扎,長達兩年多的時間不斷被否定或自我否定,不斷被自己或外界說服,說不定到最後她自己也感受到劇中所說「有形的」和「無形的」。
居民們除了以社區的歷史文化自豪外,更往往有一種急於表現的態度,彷彿自己的社區總是不夠被全體市民所重視一樣,不禁令筆者細思,這些社區藝術的劇場演出,到底是為了向觀眾傳達一些具有重要社會意義的訊息,還是為了滿足社區本身的文化自豪感?
剛過去的澳門藝術節,因為疫情影響了國際團隊來澳,故節目以內地及本地的演出為主。本年度藝術節「闔府統請」類別中,演出並不多,我觀看了來自本地劇團夢劇社的《路.遊.戲》以及葡籍現居澳門的藝術家伯納多.阿莫林創作的《反轉澳門——魔法城市歷險記》。
活在現在和過去的兩個人一直自說自話,話語權一直游移於兩者之間,而沒人可以為這幢房子作主,把盧氏家族的資料說得一清二楚。每當歐陽氏為經紀「補充資料」的同時,筆者質疑她說的又有幾成真?
不過是百多年前的事,但盧家的故事聽起來彷彿久遠得與數百年前葡萄牙人東來的事跡無異,當代人所熱衷的置業、工作、發展等事,無一能和那「咸豐年前」的故事扣上關係,透出孤絕的感覺。
疫情發生以來,我們的生活出現不少變化,去年的藝術節也延至今年舉行。「再出發」的同時,今年藝術節的土生土語話劇《當家一天》與石頭公社的《未境作業.挫敗之慾》也觸及到「疫情」這回事,回應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