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
及時劇評:「裝置現場」劇評
在表演與裝置本身到底誰是主,誰是次?兩者又如何結合及共融?但無論上述那一種形式,我們都很難用二元對立的方法來劃分,因為它們在發展過程中為了突破有時會把劃分界線模糊掉,就正如「劇場搏劇場」的藝術總監譚智泉所說:「『裝置現場』,這個主題的一體兩面是作為裝置的『表演現場』。
及時劇評:劇場搏劇場——為期一週的戲劇節
「劇場搏劇場」經已踏入第三年,主辦單位由前身的「天邊外(澳門)劇場」到現在的「小城實驗劇團」以及「自家劇場」,今年亦加入了「點象藝術會」的組織和協辦。當中三年以來,嘗試了...
從我的音樂劇設計之路說起
我是一位舞台設計師,2015 年開始接到一項新工作,寫一些關於澳門戲劇的文章,於是我打開床下底的寶盒,裡面是我曾經參與設計工作的演出場刊。我一本一本的翻閱,在眾多的場刊中...
十場演出的實踐—曉角「Long run」劇場系列《肺人》
曉角話劇研進社的「Long Run」劇場系列《肺人》,作為南灣舊法院裝修後,正式成為小劇場的第一個演出,連續演出十場。英國劇作家Ducan Macmillan所寫的《肺人...
《爆肝三十》=家 + 棟篤笑 + 夢想……
演出亦加插錄像,這也是相當聰明的做法,因張家樵本身並不是專業的「棟篤笑」演出者,錄像能使整個演出沒有冷場,持續高能量的搞笑氣氛。有人說「棟篤笑」是自殺式的演出,因演出者以一人之力駕馭全場,基本上不依賴其他工具。換言之,《爆肝三十》其實還不算是「棟篤笑」,只可說是加入了「棟篤笑」的元素而已。
當藝穗節遇上格蘭披治大賽 教人如何在生活中尋回藝術
為何藝術文化在兩地都是如何被忽視?香港和澳門雖然只是一海之隔,但當這兩天我來回穿梭兩地時,我這作為觀光客的氣息仍十分重,但心情卻是難以說出的複雜感慨。
《形態轉移》:行為藝術跟劇場生下的兒子
總觀整個演出,可以用恐怖視之,不見美感,代之以殘酷的暴力打破觀看的常規,卻帶來反思的可能性,這一點上又有行為藝術的影子,至少現今仍然有不少人認為行為藝術必定有恐怖的場面出現(事實卻不然)。
走到時代的轉角處──記2014澳門城市藝穗節
第一次走進澳門城市藝穗節,正好遇上民政總署主辦的最後一屆;襯著對岸香港佔中運動的烽火,好像近距離地目睹時代轉變的瞬間。有幸觀賞今年澳門藝穗近九成的節目,為了不愧於這半個月...
想象力是最佳觀眾—觀Phillippe Bizot《沉默是金》
Philippe Bizot(菲利普 比佐)是來自法國的默劇表演者。因在八歲結識了著名的默劇大師Marcel Marceau(馬賽 馬素)而開始走上默劇之路,至今已有三十...
當物成為「偶」──談「超親密小戲節2014」的物件演出
在小戲節駐節藝評人的討論會上,藝評人紛紛談論到「偶」的定義。「超親密小戲節」的英文名稱選用了“Puppet Festival”,無可否認,談及Puppet時,閃現在我腦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