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地有聲 VOL 023:「一人前」劇場,走近觀眾還是走近想像?
在每個劇團都高呼「劇場門票好難 sell」的時候,有兩個團幾乎同時推出「一人前」演出,而且叫「什麼演出」也很難作定義。本集「評地有聲」請來石頭公社《集物談》的主創人莫倩婷、足跡《咖哩骨遊記 2024.自助遊》的策劃及監製盧頌寧為我們分享這兩個「演出」的創作概念,這類難以名狀的演出到底會用什麼策略去尋找自己的觀眾?強調「一人之境」的演出又如何思考與觀眾之間的關係呢?
在每個劇團都高呼「劇場門票好難 sell」的時候,有兩個團幾乎同時推出「一人前」演出,而且叫「什麼演出」也很難作定義。本集「評地有聲」請來石頭公社《集物談》的主創人莫倩婷、足跡《咖哩骨遊記 2024.自助遊》的策劃及監製盧頌寧為我們分享這兩個「演出」的創作概念,這類難以名狀的演出到底會用什麼策略去尋找自己的觀眾?強調「一人之境」的演出又如何思考與觀眾之間的關係呢?
人的感覺和記憶會隨時間而改變,一兩年前寫的劇評,過了一段時間回想劇評和這個劇,我會記起一些或忘記一些。多點自我對話,回看自己的劇評,也是很好的深化方式。另外就是保持原則,做劇評要有良心,憑良心說話,有根有據。當然做製作也要有良心,不要拿質素不好的表演出來,被人說了又不開心,有良心是很重要的。
校園戲劇一直孕育著不同世代的劇場工作者,但校園戲劇的發展與創作,卻又鮮少被討論。這一集「評地有聲」邀請了陳嘉宜和梁建婷兩位劇場工作者作為分享者,她們從校園戲劇成長起來,成為澳門劇場界的中流砥柱,同時又是中學戲劇組的導師,她們如何看不同世代校園戲劇的變遷?如何跟學生一起創作戲劇演出?對她們來說,一直堅持在校園戲劇的領域,又是為了什麼?
「頌缽 X 詩 X 肢體戲劇」可以結合成一個演出?這次評地有聲邀請了足各藝術社的負責人,同時在劇場不同邊界遊走的塵雅正,談談劇場的邊界,以及她個人創作的經驗和反思,在不同的媒介經驗下,劇場對她來說,又如何定義?
澳門戲劇界近年有不少劇本寫作計劃,各有特色、側重點,破藝術工作室的「破事兒」創作計劃從徵集、圍爐會、讀劇到展覽,這個創作計劃如何在編劇獨自書寫之外,匯集更多人的聲音與想法?本集「評地有聲」邀請了這個計劃的兩位策劃人梁順裕、許嘉潤聊聊這事兒的初衷與經歷。
本集嘉賓有從校園戲劇到今天全身投入的杜凱欣,以及自北藝大畢業回澳,十一年來一直全職從事劇場工作的莫群莊。從不同的投身時期,聽聽她們對劇場不同的觀察、想像、愛與疑問。
6月份的劇場話題離不開鄭冬的劇場攝影展,這位縱橫劇場界三十多年的劇場幕後功臣,為什麼三十年來一直提起照相機,記錄劇場的無數瞬間?到底劇場攝影有什麼吸引著她?
當生活空間成為景點,重要的也許不只是我們這些忽然路過的遊人如何看待這些歷史與發展背景,而是如何令在地人更了解這些歷史或掌故,令他們更了解自己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