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裝中的碎片式體驗 -觀「第六屆超親密小戲節」後感
看一些強調街區/社區元素的演出,總帶著誤闖的心情。想到一大群人在狹窄巷弄裡穿梭,多多少少都會對居民帶來不便,就會覺得不好意思。這樣與社區建立的所謂「親密感」,難道就是主辦單位的精心設計?帶著這樣的疑惑,我第一次參加已經舉辦到第六屆的「超親密小戲節」。
小戲節一共在台北市中心及新北市,挑選了三大各有特色的區域進行演出。行程關係,我只能到訪及觀賞其中兩區。其中,大橋頭區是台灣觀光性質相對較重,但仍同時保留了老建築特色的區域。曾經風華正茂,今天縱然已沒落了不少,卻仍是售賣海味乾貨的集中地,也是不少人的日常生活空間。我沿著長安西路一直往目的地走去,從熱鬧到冷清,有老店持續做生意,也有年青、新穎的店家陸續進駐。外在空間縱使看起來並無大分別,但隨著內涵不同,空間與社區的關係即產生相應的變化。就如同當偶戲進駐到不同的演出空間,都在操偶人/演員與觀眾想像力的共同解構下,令場地產生不一樣的屬性。在小戲節的策劃背景之下,以偶戲/物件劇場作為連結場地、街巷的表演形式,從而帶出小巧、親近的觀演體驗,加上有觀眾想像力的參與,令事情顯得比較合理,也令本身略顯零碎的安排比較能串連起來。
這次觀演最深刻的演出,是在大橋頭區、由朱利安克勞奇與莎思琦雅蓮操作的
的《鳥之心》。賞心悅目的原因,在於操偶者的熟練與精準,在一個平平無奇的居家裡,搭起了讓偶馳騁的空間,只消簡單的道具,即可令觀眾驚呼連連,墮進操偶師建構的虛擬空間之中。此外,溫思妮、 阿強.特蘭布士蒂的《永動機》與在古亭區、由吳修和與葉覓覓共同創作的《憂傷動物園》,卻是以完全不同的表達形式,表達對社會以至世界性議題的戲謔及關注。同樣的話題,以非真人的形式來表達,比一般的舞台表演顯得更有彈性,也更能讓觀眾延伸得更遠更深,發展出專屬個人的解讀。
演出以外,遊走街區當然也是小戲節的重頭戲之一。古亭區以小型旅行團方式,走到某個景點就有導賞員進行簡介,而大橋頭區則以更「趕上潮流」的方式,讓觀眾以自備的電子裝置,到達某個地點後自動播放相應的錄音介紹。遊古亭當天碰上驟雨,自然令觀眾於導賞期間坐立不安得只想找個室內空間看戲去就好,但導賞員仍敬業地清晰解說,雖然雨水讓人很狼狽,但整體還是能產生互動交流。比起在大橋頭站,以APP代替真人解說,雖然更方便也更貼近今天的「真實」,卻少了幾分實在地與街區、其他觀眾以至導賞員的真實交流,也遠離了「超親密」的初衷,更排除了非使用智能手機或沒得隨時上網的觀眾。
當生活空間成為景點,重要的也許不只是我們這些忽然路過的遊人如何看待這些歷史與發展背景,而是如何令在地人更了解這些歷史或掌故,令他們更了解自己的地方。總的來說,小戲節雖然像是零散的碎片,組裝得並不完整,但作為一個連結街區與不同表演空間的演出安排,它還是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觀演體驗予觀眾,思考更多劇場的可能性。同時,它也提供了空間,讓表演者探索實驗不一樣的表演方式。
「大橋頭區」
節 目:鳥之心/ 無標題日常 / 永動機
創作者:朱利安克勞奇、莎思琦雅蓮 / 柯德峰 / 温思妮
觀賞日期:2016/10/21 07:30
觀賞地點:斌庫 / 揚曦藝文空間 /台北當代藝術中心
「古亭區」
節 目:生鏽的鐵釘和其他的英雄 / ma ma ma / 憂傷動物園
創作者:TAMTAM物件劇團 / 吳佩宜 / 吳修和
觀賞日期:2016/10/22 02:30
觀賞地點:心悅人文空間 / Galerie F&F /三省太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