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微小空間到社區藝術到社會議題的空間展示
這次的「2016深度劇評研習坊-海外挑戰」除了一如以往安排參加者觀看一系列演出以及從微小空間出發的「超親密小戲節」外,更加設了「2016台北雙年展」以及「2016街大歡囍...
這次的「2016深度劇評研習坊-海外挑戰」除了一如以往安排參加者觀看一系列演出以及從微小空間出發的「超親密小戲節」外,更加設了「2016台北雙年展」以及「2016街大歡囍...
他們不能雜亂無章地流竄於城市當中、不能在該A的地方做B的事,我們被規訓、教育要成為順服的市民、規矩的行人,尤如城市這個龐大機器中,微小而可管治的一部分。在需要被管治、分類、更新的空間裡,人們受公共地方的規章約制,日常生活行動裡,被教導必須遵守空間共識。偶爾,我們可以參加一場街頭導覽、觀賞一個街頭表演、或者遞交申請,在特定地點做一個展演,不過,前提是這一切都有始有終,這些都是特例,不是日常。
當生活空間成為景點,重要的也許不只是我們這些忽然路過的遊人如何看待這些歷史與發展背景,而是如何令在地人更了解這些歷史或掌故,令他們更了解自己的地方。
在小戲節駐節藝評人的討論會上,藝評人紛紛談論到「偶」的定義。「超親密小戲節」的英文名稱選用了“Puppet Festival”,無可否認,談及Puppet時,閃現在我腦海...
「超親密小戲節」多次從朋友口中聽到,每一次都被「小戲節」的精美文宣設計吸引,今年終於有幸到台北欣賞。每年「小戲節」都會選擇三個在台北的小區進行偶戲的演出,今年分別設有信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