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的複寫
「大路的力量是一種特別的力量,不管一個人在大路上行走,還是坐飛機從它上空飛過。一個文本也有這樣特別的力量,不管一個人閱讀它還是抄寫它。坐飛機的人只看見道路怎樣穿過原野,以為它向前延伸就像周圍地區那樣是根據相同的法則。只有在大路上行走的人才會體驗到它的統治,和它怎樣對遠景、宮殿、林中空地、廣告牌及其每一個轉彎,像司令官在前線呼喚自己的士兵那樣發號施令,而對從空中飛過的人來說,那一地區只是一片展開的原野。抄寫的文本也是這樣單獨地指揮著抄寫者的靈魂,而與此同時,純粹的讀者絕不會瞭解文本內部的新觀點,以及文本怎樣穿過越來越稠密的內部原始森林開闢出那條道路:因為讀者聽從自我在自由夢幻的空間裡運動,而抄寫者卻讓它發號施令。因此,中國人的書籍謄抄工作成了文化經典的無與倫比的保證,而抄本便成了解開中國之謎的鑰匙。」
在華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單行道》的〈中國工藝品〉一節中,班雅明提出了空間在「閱讀」中的兩種體驗。在上空飛行時,以鳥瞰視角看一條道路,道路的開展、拐彎、指示都明明白白、理所當然,彷彿本來就是如此。但以雙腿行走時,一個行人才能理解空間的每一處佈置、景觀、指示,以及它們具有的力量——大多數情況下,我們不會走在大路的正中央與汽機車、公車搶路,相對應地,行人道就只容行人在其中經過。所說經過,因為在道路上,我們不會無故停留——一群因著雨勢不知所措、塞在路中的途人(如那天觀看「小戲節」古亭場次後的我們),如果要暫停下來討論、思考、查查google map時,就要退到一個比較不礙事的位置。城市的運作有各種自成節奏,流動其中,我們遵守空間的暗示、又成為了它既定節奏的一部分。空間對我們發號施令,而遵守它的指示成為了居住於城市的常識,或美德,或義務。
在「超親密小戲節」中,一群看戲之人在各種室內空間內看戲,雖然大部分觀眾在藝穗節、小戲節、或其他經驗中,早已習得了另一種看戲習慣:在咖啡店、藝文空間、圖書館、甚至某陌生人家裡看戲,雖不算習以為常,也不致帶來多大的新奇。空間與常規事件的錯置帶來新的體驗,因為不習慣,這個不習慣反而為觀者創造了另一種觀看狀態:演出場地難不難找、坐得舒服不舒服、視線有沒受阻、冷氣是否太冷還是太熱了,一切都無法預計,端乎每次演出,還有更重要的是,自己的身體。
從一個空間走到另一空間,途中經過幾個定點,我們遵從演出指示而停下,聆聽關於社區歷史的導覽。此時此刻,空間的歷史或文化的碎片被重新端出來,不管它本身於我有無關係,腳踏之處的歷史,再一次被重新詮釋。如果把空間喻為文本,那就是,空間的文本得到了一次「抄寫」,這種抄寫,其實多少帶著班雅明所談的「左手即興」的成份。
「在這個時代裡,任何人都不可固執於自己的所『能』。實力表現在即興創作裡。一切決定性的打擊都是用左手打出去的。」
大稻埕的場次以app導覽,古亭場次的真人上陣解說。雖都帶即興成份,但二者的層次卻仍有差異。在古亭王貫英先生圖書館駐足停留時,你可以專心到底地注視解說員,但陽光的溫度、好奇觀望的途人、坐立不安的小孩,就是空間裡更多即興成份的複寫;而app即新科技帶來的不可預期中,則是另一回事了。
但不管如何,當空間被以不同方式、觀點詮釋時,它提示了當下我們所見的街道,看似理所當然並非一直如此,肉眼所及空間之處,必曾有外力介入,有些東西「怎樣穿過越來越稠密的內部原始森林開闢出那條道路」,才讓它長成今天的模樣,成為了今天身處空間的我們,必須遵從的一些暗示、被發號的施令。班氏提出空間與文本的力量,其實就是意在討論行人或讀者的能動性──意識到自己被什麼縛住,才有鬆動權力的可能。
在10月22日的「越境連線03:街頭的劇場,空間的表演」座談會中,四位來自澳門或台灣的與談人,分別從街頭表演、街頭什麼時候成為了一個問題、藝術與社會運動的關係等切入,當日的討論角度、方式與主題,其實是頗為發散的。但唯一躲不過的是,四位與談人都談到空間與街頭、與劇場或表演中的權力的角力。某程度上,這也反映兩地同樣的政治樣態,畢竟,身處空間中,不管今天我們成為一個純粹的行人、還是一名街頭藝術表演者、甚至是社運中的參與者,都無法忽視這個街頭中既存的力量,以及,作為被治理的社會的一部分,它背後指涉了如何一個更大的權力結構——
一個行人,他抬頭看見怎樣的天空、走進怎樣的店鋪、腳踏多寬的行人道、陽光能否鋪到自己的身上、下雨時需不需撐傘、何時停留、何時前進,其實,都不完全是出自自己的決定。某程度而言,市民在政府、或政府創造的空間手上,他們的存在可能是很被動的。
曾幾何時,就有規劃者大幅重建巴黎的街道,把兩萬多棟舊房舍、及九曲十三彎的街道除去,把都市鋪成放射狀的筆直道路,自此,人民失去了街頭游擊的能力,只消一個命令,那些礙手礙腳的人民及他們所造的街壘,就可以被封鎖權威者的武力節點之中。空間被改寫一個秩序的、紀律的、一式一樣的形態,今天我們跑到巴黎旅行,已經不會記得當初五花八門、錯縱複雜的城市面貌,以及曾發生過的種種。而旅人走在浪漫之都,複寫的已不是當天的那個街頭,隨著城市樣態的改變,漸漸地,我們已經失去了以身體尋回歷史碎片的路徑。
自十九世紀,都市規劃被視為某種理性、進步的(城市)空間管治手段後,生活在城市的居民,也被一併規劃成配合空間而動的零件。他們不能雜亂無章地流竄於城市當中、不能在該A的地方做B的事,我們被規訓、教育要成為順服的市民、規矩的行人,尤如城市這個龐大機器中,微小而可管治的一部分。在需要被管治、分類、更新的空間裡,人們受公共地方的規章約制,日常生活行動裡,被教導必須遵守空間共識。偶爾,我們可以參加一場街頭導覽、觀賞一個街頭表演、或者遞交申請,在特定地點做一個展演,不過,前提是這一切都有始有終,這些都是特例,不是日常。
真正日常,延續著、進行著、較不為人察覺的,其實是我們每天走在路上,行人的身份。然而,在空間的活動中接受安排和規劃,行人的即興成份越來越少, 行人道不能久留、馬路不是行人的,甚至連走路的記憶(拐哪一個彎後看到某個店後如何走),只消一個工程,你的記憶都很快會被消失。
如此看來,有意識地即興走路,又有點像一絲絲的抵抗,在日常中的我們,腳下每一吋街道、沿路久未營業的小店、殘破的建築、記不住的街名,每一處居高臨下無法發現的細節,用雙腳複寫速變的空間⋯⋯
又或者,在新的命令覆蓋舊的命令時,複寫這個被迫改路的自己。
「大橋頭區」
節 目:鳥之心/ 無標題日常 / 永動機
創作者:朱利安克勞奇、莎思琦雅蓮 / 柯德峰 / 温思妮
觀賞日期:2016/10/18 19:30
觀賞地點:斌庫 / 揚曦藝文空間 /台北當代藝術中心
「古亭區」
節 目:生鏽的鐵釘和其他的英雄 / ma ma ma / 憂傷動物園
創作者:TAMTAM物件劇團 / 吳佩宜 / 吳修和
觀賞日期:2016/10/22 02:30
觀賞地點:心悅人文空間 / Galerie F&F /三省太和
越境連線03:街頭的劇場,空間的表演
日期:2016/10/22 19:00
地點:提點空間(台北市和平西路一段84號2樓,古亭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