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內挑機-每週藝評擂台陣(六)︰《似曾相愛》、《人生酒吧》、《舞林秘?》、《舞.生態──失濕》、《怪誕之城》
主持︰莫兆忠
發言人︰喬亞(澳)、譚小西(台)、高展聰(澳-觀眾)、黃汶欣(港)、王禧彤(港)、甄國暉(港)、余詠芝(澳)
《似曾相愛》、《人生酒吧》
喬亞(喬)︰兩隻舞作與酒吧的關聯性不是太大,看到有很多觀眾是覺得在SKY21演出很有趣所以才去的,有飲料送又可以飲酒,第一個荷蘭舞團是好看的,說男女之間的關係,所以在酒吧發生是可以推進他們的氣氛,後面那個他們的空間運用並不好外,雖然它的名字叫《人生酒吧》,但整體的關聯性並沒有很大,《人生酒吧》以街舞的形式,《似曾相愛》是JAZZ的形式。
譚小西(譚)︰我覺得這兩個作品在酒吧內演出,是對他們作品的環境氛圍最搭的了。《人生酒吧》我會提一個不同的意見,他跳的是街舞,但一開始我們人群圍觀他時,他是一個醉漢,他是在失意、在混沌中慢慢走來跳出一段街舞,他用街舞的身體形式發展出來,反而有一種張力,有一個段落是他一直跑一直跑,其實他是原地跑步,他沒有辦法前進,但他一直在跑,我覺得可以呼應他《人生酒吧》的關係,看起來是你是混沌的,醉倒的,但是你又在其中掙扎。
高展聰(高)︰我那晚因買不到票,我在門口看的,但都很好看,它分兩個部份,第一部份男女交纏愛恨,但用了一個舞蹈形式,是「環境劇場」的一種,只是在排練室排好後再放到一個比較適合的地方,蠻好看的,但我們坐的位置,有時候是被擋住的,因為那酒吧太寬,所以有時他在那邊跳,這邊就看不見,但幸好跳完後他又引導觀眾到另一邊,那邊有吧?,一開始時有人?在那裡,我覺得幾有趣,因為一開始的音樂不是傳統跳BREAKING的音樂來的,是英倫的歌,而他跳的舞句是偏向現代的,他不是很跟節奏,而且是以感覺出發,但跳著,他們把動作變成BREAKING,這是一個頗大的反差,蠻有趣的,而且還用BREAKING來說故事,最後的舞者跳ROCKING,他們用ROCKING來說故事,你會看到他們跟另一邊酒吧跳有點不一樣,因為街舞一定要拍子,四拍一個動作,四拍一個動作,就跟形體劇場有些分別,形體劇場比較偏向說故事,比較有機點,你看到他們沒有太多經驗,你亦看到他們對「環境劇場」亦沒有太多經驗,他們嘗試在椅子上跳,但當時很多觀眾圍著椅子,所以他們是跳不到的,工作人員叫觀眾讓開,但其實不應該工作人員做的,應該是演出者去引領他們,這是唯一不好的地方。
《舞林秘?》
黃汶欣 (欣)︰我們昨天看那場一點,很多人在鬧市中,有三個BOX的物體,有一個男舞者帶著狗頭的面具,另一個BOX就是女舞者,她穿著黑色衣帽擋著她的樣子,再另一個裡面有兩個女舞者,《舞林秘?》有這個「?」字即是偷看,就是偷看的快感,每邊都是布,有十個洞高高底底,街上的人不知道發生甚麼事,只見有聲有人,大家在好奇心下就會去「?」,我會覺得最好看的反而不是入面的舞者,而是外面的人的反應,因為可能他們的作品就是想說人是很喜歡偷窺別人,看別人的秘密,看別人的私隱,和那個空間,如像你並不認識那人但你會通過這個洞那麼小的空間看到裡面那人在做甚麼,這三個盒子內的舞者都是在聽同樣的音樂,我會覺得是跳同一樣的舞,同一時間聽著同一音樂,做現代舞的動作,都幾有趣的。
王禧彤 (彤)︰因為地點在議事亭前地,是熱門旅遊區來的,你會看到很多小孩或成人不知發生甚麼事,就去看看,看一下就會繼續他們自己的旅行,你看進去時你會看到對面的人,因為這些洞是四面都有的,你會看到對面那個人的眼睛,你會有很強的偷窺感,除了偷窺裡面之餘,你會感覺你被人偷窺你在偷窺。
甄國暉(暉)︰大家想像 一下如果沒有了那個BOX,那個表演會是怎樣,那便更加想像到那個BOX的重要性,如果沒有了那個BOX大家都是圓型的圍觀他,他一定不會很近因為跳舞始終是一個能量,人一定不會很近的去看,但有個BOX的時候,舞者會很貼近觀眾,中間有一層布,而對觀眾來說,那布是心理上的保護,有時好接近他們,透過布去接觸到觀眾但那個是安全的距離,但這個很普通的舞蹈,他們的舞蹈能量好像封鎖在一個地方裡面,而觀眾是感到安全的去看,如果大家想像一下,觀眾在一個很遠的距離看演出,很快就會走了,這個設計有很多洞,讓觀眾走去看這個洞,有人看完就走,又到下一個觀眾看,一直保持有人在圍觀,形成了一個偷窺的氣氛,我只是看了帶狗頭面具的,面具是一種自我保護,把自己的身份掩蓋,觀眾那面牆亦蓋著,好像亦把觀眾的身份蓋著,觀眾只有一隻眼,而表演者亦一樣,眼對眼看不到大家的臉,這種方式幾有趣,大家都有想像在其中。
《舞.生態──失濕》
暉︰演出場地是GI? GI(工作人員)帶我去的,她有說這地區的?史,之前把濕地拆了,又在旁蓋睹場,本來沒有怎麼理會背景,只是去看演出,之後再補充資料。一開始就好像一個旅行團的帶你去河邊跳舞,他們的形體慢慢讓你知道他們是模倣濕地的白露,他們的舞衣寬袍大袖,配合到他們的形像,整個形像都很突出,雀鳥的形態在視覺上配合這個環境,他們跟觀眾的互動都很好,派發樹葉給觀眾, 大家可拿著樹葉繼續看他們的表演,最後有個意象很好的,一群舞者在空地上散開,其實大家都想像到這群雀鳥散開,代表濕地受到破壞,他們做得很好,他們在一個平面上散開,就好像很立體的飛向天上的意象,我對這意象很深刻。
欣︰我們看早場,所以是烈日當空,環境是蠻有趣的,也有聽過阿忠說濕地、賭場那點點背景,在這個地方把整個演出連起來是有意思的,一開始兩個舞者,他們的衣著佷容易看到他們是模倣雀鳥,我會覺得他們像畫眉,我沒有想到白露,他們的形態都很美,到公園後從左邊帶觀眾到右邊圓形的場地。早前在香港看到雲門的《稻禾》,他們之前在池上鄉演出,那麼真實環境的舞蹈就會有這樣的討論,應在真實的環境做比較好還是在劇場做好些?今天看的時候這個環境、這個作品是可以的,但有些現實上的限制,雖然我自己也有拿相機,但我有關掉聲音,我很不喜歡觀眾有很多拍攝的聲音,我覺得被影響到的,你會有一種他們去追捕這些雀鳥的感覺,因為他們有一個音樂師的角色,又打鼓又吹樂器,我們跟著舞者的步伐前進,我覺得整個氛圍及氣氛真的很影響,基本上我很滿意這個演出,很舒服很配合這個環境及他背後的意義,最後他們有一個聲音說我們是否那麼需要搶奪大自然的地方呢?我會覺得這思考及音樂好自然,雖然我不知道他們的樂器是怎樣,但我覺得是很配合自然的環境。
莫︰這個舞團主要的創作者是台灣的舞蹈生態系,在澳門與他合作的是另一個團體叫詩篇舞集,現場音樂的音樂人是住在澳門十多年的西班牙音樂人,他們應該來到這裡才跟他合作,這位音樂人都是佷善於用傳統及自然的樂器,做即興的演奏,我覺得那個火花擦得不錯。
譚小西(譚)︰我也蠻喜歡這個作品融入環境,和他對觀演關係上的安排,因為他的舞大概有兩個階段。中間是沒有說明的,舞者就在樹下,然後那位西班牙的樂手輕輕拍他的鼓,舞者就慢慢的動,慢慢的跳再引導觀眾走進濕地旁邊的那條路,在濕地旁還有比較自然的小徑,你可以自然的走在小路上面,中間有撿葉子給觀眾,觀眾會拿著,走到有蠻多垃圾的樹下,把葉子放在那裡,那兩隻鳥會引導觀眾,他們把手牽起來同時把手壓底一點,讓觀眾必須底頭,進入待會他們要表演的那個圓形的公園,這裡就是一個劃分,進入第二階段,他們會引導到人工草皮上坐下來。我們是從一個自然環境進入一個人造物,然後坐在上面看,開始鳥會拉著觀眾的手一起跳舞,進入人工草地之後就沒有近距離的互動。一直都最後為止。你會發現進入人工公園之後,就沒有太多的樂手演奏,而是音響的聲音為主,他把整個安排上做了一個轉換,這是蠻漂亮的,如果說真的要說的話的,就是最後有二段口白,真的要這麼多嘛,我覺得這個有一點點破壞,從開場整個40分鐘都不需要語言的,一個動作就知道,你給葉子給我,我要做些甚麼,最後的口白會有一些影響。
莫︰其實在2001年澳門的石頭公社就在那個真正的濕地做了一次演出,今天再去看時候……那個發起人在2007年已過世,今天再看對我來說是一個追悼的儀式多於一個演出,有些悲從中來,澳門的朋友看過不知有甚麼感受。
余詠芝(余)︰我其實蠻喜歡這個作品,剛好我們看那天在龍環葡韻有一個大賽車的慶祝晚會,他們一直在試音樂,他們一直播BEYONE的《灰色軌跡》好大聲,演出就快開始所以他們有一個很大的對比,所以讓我當下有一個感覺好像你很想享受一個自然環境時,但你沒有辦法安靜享受,這個感覺很突出,你會覺得澳門的自然去了哪裡?你只是想看看花看看草,但旁邊就很大聲的在嘈吵,你會突然很失落,但會有些很奇妙的事出現,我們到一個位置比較看到他們辦活動的地方,辦活動的人好像看到我們跳舞,突然把音樂關了,音樂突然關了,你會立刻聽到鳥聲,就好像在一個大城市裡我們就需要這小小空間,當你蓋得那麼高,突然有這小小的空間給你就會有立刻補給了能量,我自己看時這個感受是很開心的。
余︰其實我亦覺得語言是有點多,後段原本是有一群穿白色衣服的舞者在跳舞,但瞬間就給黑色的舞者滲進去讓他們消失,我覺這意象已經很明顯,突然他就說一些台詞出來,就好像給他拉走了,我覺得這裡有點多。
欣︰我剛才在想他們是否用普通話說會比較好一點,我常覺得普通話與廣東話出來的感覺會很不同,普通話會比較有詩意一點。
《怪誕之城》
譚︰我本來看到一半是有點失望,因為我是抱著一個看戲的心理去,然後我看到他們在公園有平台、燈等等,好像要發展一段東西,後來我覺得他是將像雜耍的段落集合起來,有些簡單的拿著鏡子舞蹈、高蹺、默劇、有個是嬰兒車,有一個成人的頭從嬰兒車穿出來裝小孩,這種比較有趣的東西,有氣球,有些不同的動作及發展,在中途才聽主辦單位的人說「黑沙劇團」這幾年做很多親子的節目,如果我們把他放到在公共空間做親子活動的脈落下,我可以接受他一點。我覺得段落之間其實可以把他連得更好一些,一個一個段落本身是不是可以構成一種奇觀,其實是想把他串成故事的東西,但感覺還沒有完全的建立,嬰兒車的小孩長大後可能去工作在公司裡面,好像有這樣一個情節上的過程,中間的連繫可以做更細緻的編排,因為在公園裡大家擠來擠去,大家都在圍觀,怎樣引導觀眾去轉換焦點,當天是這邊有一個小孩在哭的時候,那邊就有一個人做動作在演出,觀眾一直轉來轉去,就覺得比較累,而且就看不到一直轉動焦點的是甚麼,還有是不是要在一個外加的平台上來做呢?好像也不一定要。但好像在市區沒有常做這種表演,
有團體持續去做,我覺得也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