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地有聲 VOL 022:為澳門菜而來的劇場觀眾
澳門劇評人沅泱因為一次學煮澳門菜的機遇,開始走進澳門劇場,也成為一個產量最高的澳門劇評人之一。修讀城市研究,去年因學業開始來回於歐洲、內地和澳門她如何看澳門劇場創作?如何看結合城市導覽、漫遊的劇場創作與在地旅遊的關係?
澳門劇場評論人、編導、策展人。《劇場.閱讀》主編。
澳門劇評人沅泱因為一次學煮澳門菜的機遇,開始走進澳門劇場,也成為一個產量最高的澳門劇評人之一。修讀城市研究,去年因學業開始來回於歐洲、內地和澳門她如何看澳門劇場創作?如何看結合城市導覽、漫遊的劇場創作與在地旅遊的關係?
我常覺得,當人們說「劇評人的專業性」時,其實是一種質疑,但劇評人無疑每一天也在面臨質疑。其實這很平等,你排一個戲出來,也是每天等待被人𠝹櫈,也沒所謂專不專業的劇評人,最專業的劇場大師也會排出難看的戲。只有一個一個好看的戲,和一篇一篇好看的文章,而不是專業劇評人寫什麼都是好的。我們要破除一些迷信和崇拜,找到自己的價值。
如果大家有留意澳門劇場發展,早幾年流行一種劇本叫新文本(New writing)。它的形式是去除指派角色和台詞,也不標註戲的發生地點,有人把這叫「去空間」和「去角色」,但我沒有這麼悲觀,我認為這只是留下一些模糊空間,讓人和空間都處於不穩定的狀態。這也頗像過去幾年澳門劇評的狀態,這也是我訂下這題目的原因,澳門劇評也出現了新的狀態。
剛剛出席 3 月 17 日澳門劇場研討會的台灣劇評人吳思鋒,將為大家分享這次研討會中的思考,並從澳門青年劇評人面對的問題,回溯自身的書寫經驗,提出一些可能的發展方向,尋找一種「廣度」的劇評。最後他推薦大家閱讀韓炳哲的《精神政治學》,從更廣闊的社會發展角度,反觀劇場中「專業」、「職業」的焦慮。
最近劇場演出部部以短片宣傳,有觀眾疑問宣傳片跟實際演出為什麼不一樣?
這一集評地有聲將探討宣傳影片、宣傳照與劇場製作的關係,也延伸討論圖像在澳門劇場創作中的發展。
6月份的劇場話題離不開鄭冬的劇場攝影展,這位縱橫劇場界三十多年的劇場幕後功臣,為什麼三十年來一直提起照相機,記錄劇場的無數瞬間?到底劇場攝影有什麼吸引著她?
這些「今年的演出」,其實絕大多數還是2022年的,因為去年資助審批結果四月第二週才公佈,又因為經歷了兩次疫情的影響,很多去年的演出都延遲到今年上半年舉行,也許「復常」還是一種進行式。
2023年第一、二集請來Facebook「我不?櫈——澳門劇場電影評論台」版主黃詠思,與「評地」主編莫兆忠,一起談談過去一季以來,兩人看過的一些演出。
「短劇匯演2022」是澳門藝穗會從1997年始辦,門檻低、成本低,讓業餘戲劇愛好者排演短劇演出的場合,今年共八個劇目參加,到底這些演出除了「業餘」的身份外,還有什麼值得我們欣賞之處?
「短劇匯演2022」是澳門藝穗會從1997年始辦,門檻低、成本低,讓業餘戲劇愛好者排演短劇演出的場合,今年共八個劇目參加,到底這些演出除了「業餘」的身份外,還有什麼值得我們欣賞之處?
城市為什麼需要一個劇場?城市在什麼地方興建一座劇場?城市什麼時候興建一座劇場?城市興建了一座怎樣的劇場?都是一場關乎政經、文化想像的表演,你你我我身處其中,既為觀眾亦是演員。
沒有故事、沒有具體事件,燈光設計如何跟舞蹈作品共行?
在還有專業燈光設計的時候,澳門舞蹈創作者如何在作品中運用燈光?
有沒有專門的舞蹈燈光設計師?
最近十多年來不少澳門劇場青年赴外攻讀劇場專業,作為首批讀完劇場設計專業回澳的燈光設計師,杜國康為什麼當初要選擇讀燈光設計?在學院學習的經驗又帶給他什麼啟發?
九十年代剛參與劇場的時候,澳門表演藝術仍處於業餘性質,劇場分工並不明顯,導演常兼任燈光、佈景設計及舞台監督。隨著劇場愈來愈重視原創及專、職業化轉向,劇場設計才回到由專人負責,但燈光設計的概念卻又從何而來?近十年來,一批年青學子到香港、台灣等地修讀劇場技術、設計專業回澳,整個表演藝術生態、美學的追尋又呈現了另一種面貌,燈光、表演之間的關係又如何並行、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