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地有聲 VOL 016:從學生到全職,劇場於我是什麼?
本集嘉賓有從校園戲劇到今天全身投入的杜凱欣,以及自北藝大畢業回澳,十一年來一直全職從事劇場工作的莫群莊。從不同的投身時期,聽聽她們對劇場不同的觀察、想像、愛與疑問。
本集嘉賓有從校園戲劇到今天全身投入的杜凱欣,以及自北藝大畢業回澳,十一年來一直全職從事劇場工作的莫群莊。從不同的投身時期,聽聽她們對劇場不同的觀察、想像、愛與疑問。
6月份的劇場話題離不開鄭冬的劇場攝影展,這位縱橫劇場界三十多年的劇場幕後功臣,為什麼三十年來一直提起照相機,記錄劇場的無數瞬間?到底劇場攝影有什麼吸引著她?
這些「今年的演出」,其實絕大多數還是2022年的,因為去年資助審批結果四月第二週才公佈,又因為經歷了兩次疫情的影響,很多去年的演出都延遲到今年上半年舉行,也許「復常」還是一種進行式。
2023年第一、二集請來Facebook「我不𠝹櫈——澳門劇場電影評論台」版主黃詠思,與「評地」主編莫兆忠,一起談談過去一季以來,兩人看過的一些演出。
「短劇匯演2022」是澳門藝穗會從1997年始辦,門檻低、成本低,讓業餘戲劇愛好者排演短劇演出的場合,今年共八個劇目參加,到底這些演出除了「業餘」的身份外,還有什麼值得我們欣賞之處?
「短劇匯演2022」是澳門藝穗會從1997年始辦,門檻低、成本低,讓業餘戲劇愛好者排演短劇演出的場合,今年共八個劇目參加,到底這些演出除了「業餘」的身份外,還有什麼值得我們欣賞之處?
城市為什麼需要一個劇場?城市在什麼地方興建一座劇場?城市什麼時候興建一座劇場?城市興建了一座怎樣的劇場?都是一場關乎政經、文化想像的表演,你你我我身處其中,既為觀眾亦是演員。
九十年代剛參與劇場的時候,澳門表演藝術仍處於業餘性質,劇場分工並不明顯,導演常兼任燈光、佈景設計及舞台監督。隨著劇場愈來愈重視原創及專、職業化轉向,劇場設計才回到由專人負責,但燈光設計的概念卻又從何而來?近十年來,一批年青學子到香港、台灣等地修讀劇場技術、設計專業回澳,整個表演藝術生態、美學的追尋又呈現了另一種面貌,燈光、表演之間的關係又如何並行、對話?
今次「評地有聲」請來對英國當代劇作研究甚深的劇評人老班,談談一戲一格《我的換樓秘笈》、夢劇社《游泳池(冇水)》及卓劇場X眾聲喧嘩《遠方之歌》三部作品,從「新文本」談到翻譯劇是否需要「在地化」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