唔該少甜——觀《北緯22°咖啡店》
當這些日常難以衝破的偏見,在劇中被一一去除,作為觀眾又不特別保守,的確是看得挺爽的,不過當事事都盡如人意,連好友突然離世都早已預備好「遺言」創可貼以作急救,這(玻璃)心靈雞湯未免太甜,這種超乎現實使故事離地,難以令人動容。
在澳門本地上演,或澳門表演團體在境外演出的音樂相關評論。
當這些日常難以衝破的偏見,在劇中被一一去除,作為觀眾又不特別保守,的確是看得挺爽的,不過當事事都盡如人意,連好友突然離世都早已預備好「遺言」創可貼以作急救,這(玻璃)心靈雞湯未免太甜,這種超乎現實使故事離地,難以令人動容。
整體而言是個雅俗共賞的作品,鬼馬確是貼題。古典與流行,創新與過去,上一代與下一代,互相滲透。只是,作品最尾只能籠統地把「澳門街味道」變成一種集體回憶的味道。說到底上一代與下一代失去的連結是甚麼?一個人與一片土地之間失去的連結是甚麼?故事裡似乎未有加以探討。
劇終時,你也許會發現咖啡店在劇情上只是「愛」的喻體,因為北緯22°咖啡店顧客的關係網,從始至終並無太大進展。這倒也無礙觀眾投入,從短短的兩個小時的觀演體驗中獲得歡愉和感動。只是若然咖啡店主題的精緻設計無關宏旨,劇場的舞蹈表演區又有沒有再加以改善的空間(例如擴充或簡化),以利歌舞表演?值得創作人細細思量。
筆者難免聯想背後古典音樂和其他元素在話語權上的議價,製作團隊似乎過於在意古典音樂無法取悅觀眾,因而作出了相當大的讓步,例如「澳門街味道」的主題,政治正確之餘亦「易於入口」,至於其他喜劇元素、親情元素等同樣是幾近「不敗」,深度與否的問題姑且不論,從趣味性及娛樂性而言,確是取得了不俗的效果。
公式化的熱血,掩蓋深度的不足。勇於追夢、換新手機,讓反抗變成合理,但抗爭是甚麼?抗爭為了甚麼?劇中並沒有好好為詩雅闡明清楚。母女在比賽完結反才開始真正有效溝通,但時間也安排得十分倉促,抱在一起感動一番便結束。
觀眾從開場前到中場休息,都會在場外的大宣傳版前看見幾個穿著迪士尼公主服裝的演員,很多來看音樂會的小孩都上前跟她們合照,這套兒童劇場式的「售後服務」一直受到觀眾的歡迎,可這又是跟劇場內的故事意圖背道而馳,不只每個女孩不一定要像個公主模樣,其實公主也有千百種性格與造型,而這裡只能提供迪士尼專屬的公主模型。
如何運用淺白易懂而不是膚淺簡化的語言去提煉故事和演出,如何加入趣味情節、音樂舞蹈、道具佈景這類容易吸引眼球的元素而不反被其模糊焦點,讓不同受眾都能找到欣賞空間,大概才是兒童劇的「藝術」所在。
重複的歌舞情節與村民疲勞的神情,恰如世界上那些追逐標準化的辛勞者。此時,你便會明白映在黑色牆上撲朔迷離的人影及七彩的燈光,是一種與標準的對比,一種對現實的反襯。
音樂會開場便由「澳門管弦樂團」與全場觀眾肅立一同奏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在音樂會前全場觀眾和樂師一同奏唱國歌,這是筆者觀演音樂會以來從未有過的經歷,內心感覺分外激動。
男-陽剛/女-陰柔的刻板印象,是建立在父權之上的期望和偏見,並非生理性別的結果。陽剛和陰柔化作正負兩極、先入為主和概括地為人的行為下判斷,正正是父權理解世界的方式,但在現實世界裡,很難遇見像向雲或顧文斌接近父權貶斥原型的人,正是因為陽剛和陰柔之間有極大的迴轉空間。
在一般的認知中,被羊水包圍的意象總是如微笑的嬰孩在安睡般溫柔而寧謐,但在《水與聲》的體驗當中,筆者訝異地突破了這個存在已久的人性盲點,子宮內部作為生命起源之處,本身就是一個外面有暗紅血管纏繞的黑暗所在。
雖然他們為了視覺上的考量,特意邀請了多個舞蹈團體以伴舞的方式帶給觀眾更多的視覺享受,但其實以他們的歌唱實力足以震懾觀眾,無必要在準備不足的情況下加入一些自己不擅長的元素。
今次演出於文化中心舉行。演出的曲目由澳門高胡演奏家、澳門廣東音樂聯誼會理事長劉應林所作的《盛世濠江》開始,然後展開「大江南北」之旅,演奏出廣州、江浙、內蒙、雲南等地為題的多首不同作曲家的作品。另外,只見台上演奏的,有年長而富經驗的樂師,亦有一眾年青小將戰戰兢兢。音樂會培育新人的意圖明顯。
人之所以在一個社會中變得「菇毒」,是少了別人的理解關懷,而往往這一份理解關懷,無論是在親子關係上,朋友、同事、整個社會的人際關係,是較少被提起的,看重的。然而,人與人之間,最難能可貴的是理解自己,理解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