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樣化的推廣音樂會——我看《公主駕到—奇幻繽紛音樂會》
說到底,這是一個元素豐富,場面熱鬧的音樂會。
從資料回顧,「澳門管樂協會」已多次跟戲劇團體合作,製作出多個形式類似的演出,一組又一組青少年、兒童熟悉的組曲,由一個平易近人的戲劇故事包裹與穿插,可見該協會在音樂藝術普及上的努力,而樂手和指揮也加入戲劇表演部份的確帶來一點驚喜。
由於它並不是一個純粹的音樂演奏場合,還加入了戲劇、動畫、舞台美術等諸多元素,我便不得不對《公主駕到—奇幻繽紛音樂會》的綜合性帶有更大期望。顧名思義,內容上有公主出場,「奇幻繽紛」則指出演出的色調與風格。「公主」並非誰人,是八個來自迪士尼電影故事的公主形象,迪士尼動畫的配樂自然有其吸引力,由幾十人的管樂隊現場演奏,對很多兒童觀眾而言也許有另一番震撼感,使他們不會覺得聽音樂會是十分嚴謹、靜態的事。整場演出分上下兩場,上半場以最為家喻戶曉的《白雪公主》開篇,下半場以最新近受到歡迎的《冰雪奇緣》結尾,每一段組曲都是一部動畫電影的配樂,這些配樂原本按照電影情節而創作,現在濃縮成十多分鐘的演奏,編曲上起伏跌宕卻又能將最耳熟能詳的旋律突出,讓觀眾記認出這是那部電影的主題曲。可是當戲劇部份作為每段演奏的串連部份時,這些音樂並不能與新編進去的戲劇部份有更大的關係,畢竟音樂演奏是主角,戲劇作為插科打諢的司儀,這兩個角色可說過於分明,除了口中說說那裡有什麼公主,一會有派對舉行之類,基本上音樂與戲劇表演之間的連繫甚為不足,當然,我們不能以欣賞音樂劇的角度去衡量它,只是每一次只有兩個主要角色的戲劇串場,並未有帶出接下來那段樂曲的情感、節奏與氣氛,以至在整體表演上,未做到綜合的感覺。
至於在選材上,迪士尼動畫故事多取材於民間傳說與寓言,最初未必為兒童而設,當故事被迪士尼搬上銀幕後便需要為他們的主要觀眾群進行大量改編與包裝,以滿足一般西方家庭觀眾的審美需要,於是故事中的性別刻板印象、過於二元對立的價值取向,早有不少文化研究學者提出過。這次故事以一對姊弟為核心,姊的(略為)粗魯、任性,不愛作女孩打扮,成為要被教育的對象,其實她只是稍稍跟一般愛扮成「公主」的女孩有些不一樣而已,故事意圖對迪士尼式的女性形象進行質疑,不過這個意圖是否成立還得看整個演出的製作系統是否成立。觀眾從開場前到中場休息,都會在場外的大宣傳版前看見幾個穿著迪士尼公主服裝的演員,很多來看音樂會的小孩都上前跟她們合照,這套兒童劇場式的「售後服務」一直受到觀眾的歡迎,可這又是跟劇場內的故事意圖背道而馳,不只每個女孩不一定要像個公主模樣,其實公主也有千百種性格與造型,而這裡只能提供迪士尼專屬的公主模型。
演出中除了音樂與戲劇外,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可說是樂隊背後那片巨大投影幕上的動畫了。每段演奏都帶出一位公主,前後八位公主被描繪成各自身處澳門八景的各景物之中,至於「澳門八景」跟戲劇故事的關係很薄弱,你說那公主在萬里長城或巴黎鐵塔都沒關係,對情節的發展基本上沒有太大阻礙。每次動畫出現時,都先是一個有待填色的公主配八景的圖片,圖中的顏色隨著演奏而逐漸添上,這大概也是一種動畫設計的表達方式,不過當先後八個公主都以相同的方式呈現,便顯得太過刻板,驚喜難以持續,再看看節目手冊,才發現那些有待填色的圖畫也印在手冊裡,原來主辦單位還舉辦了一個澳門八景填色比賽⋯⋯
從管樂藝術的推廣(演出中途還加上推廣下次演出的觀眾互動環節),到澳門八景填色比賽,你可以說這次管樂團的演出元素非常豐富,表達形式多樣化,但也令人覺得「推廣」彷彿成為了整個活動的主軸,而且令音樂欣賞的經驗有點失焦。
* 澳門基金會「市民專場演出」評論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