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近年校園戲劇發展的思考 —— 青少年編劇的發展困難
先簡述一下校園戲劇通常的運作模式,以自身工作環境為例,分為課餘興趣小組,以及潛能發展小組。顧名思義,課餘興趣小組就是給從來都沒有參與過戲劇活動的同學體驗戲劇表演的樂趣;潛能發展課程目標主要透過戲劇創作和排練來參與一些公開表演活動、戲劇比賽等。
從一些校園公演和校際戲劇比賽的演出劇目來看,中學生編寫的劇本和導師編寫的劇本,水準參差,這種情況會否阻礙中學生編劇能力的發展呢?為什麼中學生越來越少自己寫話劇劇本?大概有以下這些原因:
缺乏學習編寫戲劇劇本的機會
會教中學生編寫劇本的餘暇活動老師不多(不論是校內或者校外老師)。澳門不少社團舉辦的編劇課程,偏向針對有基本戲劇知識,或編劇能力的參與者而制定。或者以完成一個編劇作品作為目標,這些課程吸引在職人士及大學生比較多,相關課程亦未必能應用於中學生編劇教育內容上。同時中學生接觸戲劇的機會已經不多,更不用說接觸編劇學習的機會。聽不同學校的學生說,在校內也曾經有一些英文課或者歷史課,鼓勵學生以寫劇本及課堂內集體表演的方式來交功課,不過這些寫劇本的過程中,學生大部份都是執行寫的過程,而沒有機會參與劇本編寫訓練、沒有機會參與改劇本、討論劇本、實踐再修改等過程。
學生對表演等其他藝術領域的知識較感興趣
參與戲劇社的大部份學生都希望優先學習表演技巧,然後學習後台知識,對編劇有興趣的學生人數其實很少。可能幾年內會出現幾個感興趣的學生,不過以學校課外活動資源來說,的確不會就幾個學生的興趣而獨立另開一班;無論負責戲劇班的是校內老師和校外老師,大家(大部分學校)都不是全職投入,亦未必有額外的時間針對個別同學進行編劇培訓。因此,在每周兩節共1.5小時的上課中,戲劇班的內容必然以表演訓練優先。
創作主題的限制
在分享和戲劇創作的過程中,發現很多學生其實都有自己想要說的故事和說話,不過學生真正人生裡面對的問題和困難,遠遠超乎大眾的想像。這些問題可能到他們高中畢業都未能解決,或者會一直困擾著他們,所以不少在即興或者創作過程中發現可發展下去的故事題材,他們都希望僅限在社群內分享,未必能成為他們編寫劇本的題材。學生在表達上也有著社會教育框架的限制,同時在時間和資源有限的情況之下,學生的一些瘋狂想法,好容易會被優先剔除,慢慢會令到學生失去繼續編寫自己故事/劇本的動力。
現成短劇劇本少,重演機會不高
除非是校園自家公演,不然學校亦都不會聘請編劇為學生編寫合適校園演出的短劇劇本。校內外老師大部分本身也比較少寫劇本,即使也會有劇本,不過能有公演機會也很少,所以已有的劇本亦會比較少重演機會,有,但真的少。同時,雖然老師們這幾年寫的原創劇本,都很願意分享給其他學校演出,但是每一年老師們都偏向寧願自己重新寫,都未必會選擇自己不感興趣的題材的劇本來重演。
創作過程困難,學生比較容易放棄
校際戲劇比賽劇本水平參差不齊,曾經聽過一些學生分享,即使老師也會不斷鼓勵學生嘗試,他們看到這些優秀作品,也可能削弱了他們想自己編寫劇本的動力。而且學生的編寫能力普遍還是初學階段(甚至零基礎),他們需要完成一個劇本所花的時間和投入度,也是其中一個令到他們會放棄或者中途放棄的原因。
畢業生回流協助校園劇社發展機會微
校園戲劇社內的畢業生高中畢業之後,也可能有兩方面的走向,一是他們希望往更專業更大的舞台進發,在這些舞台上實踐自己的編劇/表演/導演作品。二則是人生走向另一軌道,就算心意上都記掛校園劇社的事情,也會因為全新的生活而沒有時間及精力分配在校園劇社的運作之上。
對於上述的問題,現階段似乎都是一種隨緣的態度,也的確,澳門的校園戲劇校內參與者流動率十分高,每年都會面對下年不知還會不會開班,而且絕大部份的老師也只是課餘活動的老師,事實上好像無法談及下一步的發展。再者,有些學校若有一位以上的校外老師,很多時都是義務教學、義務排練,義務不是最大的考量,只是當校外 freelance 老師也須要忙於為生活奔波的時候,能當義工的時間也就會自自然然被犧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