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內挑機-每週藝評擂台陣(三)︰扯
主持︰莫兆忠
發言人︰芳萭(台)、余詠芝(澳)
余詠芝 (余)︰這個作品分了三個戲,在營地大街內演出,公園內有椅子,在遊玩區做了第一個,在椅子附近做一個,最後門口的位置做了第三個。整體來看這三個部份是沒有關連的,他們的主題「扯」,頭兩個部份都與「扯」沒有甚麼關連,第三個有一點,但都未到那個主題。我首先說第一個,有踩高蹺的人,有一個天神的角色,同時有一個男孩很不開心在公園玩,他看來不開心,但並沒有交代他為何不開心,亦看不出他與天神的關係是甚麼,因為並不清楚,所以就不知道他們所說的是那個社會議題,「扯」甚麼東西,又看不到男生的內心拉扯是甚麼,大家看完了都很迷網究竟發生甚麼事,在迷網中我就進入第二部份。第二部份兩位都是女生,一個現代的女生,踩高蹺的女生很明顯是另外一個心中的精靈,主要是說他們有儲了多少錢可買甚麼,但當他們說到錢的時候,就看不到他們對錢的立場是甚麼,所以錢對這位女生是否重要?這位女生是否真的很需要錢?我覺得都看不出的,帶著第一、二段的迷網就進入第三部份。第三部份是說一對母女,踩高蹺是媽媽,女兒是一位學生,媽媽就表示她生了一個女兒,要教這女兒,女兒就要學英文、葡文、?琴、睡覺和補習,她說了這五點後,他們做出一些形體去包莊了這件事,就是用一條繩去縳著女兒,你好像看到一些東西關於這個主題,開始有「扯」這個感覺拉著這女生,但到這裡又停了,母親不停的縛著她,又不停重復的說那五件事,不停的重復,那女生突然說︰「其實我想學跳舞。」跟著她母親罵了一頓後,就讓女生學跳舞,最後女生拿著這些繩跳了一段,那就完了。因為演出者都是很年青的,所以覺得年青人製作通常會做一日常生活的東西比較多,當看完整個演出,我並沒看到他們的日常生活在那裡,反而看到的是,他看到某些東西,所以他去做但他給你的感覺是他並不了解這件事,他好像離這事很遠,所以他們做這個演出是想表達他們內心甚麼呢?我覺得他們很年青,很真,當他們被這些東西蓋過後,他們就少了他們的優勢,他們純真的優勢就消失了,他們亦是「環境劇場」,那在這大環境下的他們,又反映了甚麼呢?我看不到他們跟環境發生了甚麼事 。
他們還有一些小問題,他們對戲劇的基本概念不足,好像觀眾要到哪裡看他們呢?他並沒有考慮清楚,尤其第二個部份我們是非常尷尬,我們就是沒有辦法站在他們的面對,沒有辦法的原因是他們對面打了燈,如果我們站在他們面對的地方,我們就會擋了他們的燈光,所以整個演出我們只可站他們兩邊,這是他們想看到,還是他們跟本沒有處理過?我都有這些的迷惑。
芳萭(芳)︰我覺得是對戲劇的概念、對戲劇的理解問題,那是不是有了燈光、有了服裝、使用了語言,就是一齣戲,因為像第一齣到第二齣的時候,第一齣是一個男孩子他走到那個女孩子使用的範圍,他就停住,我在想他還會繼續嗎?我會疑惑,大家跟了他過去之後大家就不知道怎麼辦,所以大家就變成很疑惑我們是否要轉過去或怎樣,因為這個男演員走到這裡就停啦!他是否要繼續演?如果我是演員的話,我會覺得這個事情很彆扭,我又沒有要演,但導演把我放在這裡又是甚麼意思?對演員來說確定是一件尷尬的事。第二齣戲其實我沒有聽得很懂,她好像買了很多東西,最後她收到了九千元,我不知道她是很努力的打工就買到很多東西,還是他最後想要說九千元那件事情,那九千元讓他買了一輪電單車,然後他騎了電單車,上一齣的男生給了她一束花,然後就到了第三段,所以我看了我自己有點不太明白,他們要傳達的信息是甚麼,我覺得故事是不用長,但是想要傳達的東西是要明確的。至於第三部份像剛才說的「扯」意像是比較多的,感覺跟他們的題目是比較切點的,她媽媽不希望她學跳舞,要好好讀書……但最後就說你可以跳,我就想中間發生甚麼事,為甚麼會改變立場,我想看到的是那個轉折點,很順利的媽媽就讓他跳舞,他們兩個就互相抱著,中間那個地方就不見了,那她們會復在縛,但除了這個動作應該要再多一點,他們用了高蹺,但我覺得可以用投影,因為用了投影媽媽的巨人的形像會很明顯,對小孩來說是有很大的壓迫感,不一定要一個真人。
台灣也有中學生的戲劇節,我去年有去看,我覺得差蠻多的,我會看到很完整的故事,就算說他們只是呈現了他們的問題,但那個東西是完整的,他們只是還不能繼續探下去,不過,你會看到他們被壓迫是甚麼東西,所呈現的問題是很清楚的,是很完整的一齣戲,只是中學生就可以參加,所以不只是台北,中、南部也有,最後會有一個決賽,之後有獎甚麼的。因為都是中學生,所以就會有比較,就覺得落差其實蠻大的,演員有一些很亮眼,而且他們的劇本都是自己弄的,都跟他們的生活很近,他們的興趣不被重視,他們的事情是很具體,而且呈現也很完整。
莫兆忠︰這幾年一直會想起TWINS的現象,為何TWINS那段時間很紅,其實本身在流行音樂中沒有照顧高小及初中生的思考纙輯內的作品出現,一開始就是成年人的愛情,但TWINS會說我在讀初中的愛情,那個市場一直沒有開發,那些人的口味及需要都沒有被照顧,看回澳門劇場的狀況是,你是中學生就要參加「校際戲劇比賽」,否則等你走入劇社演一些很成人的演出,若中學生不要做15分鐘的「校際戲劇比賽」,那我可以到哪裡演出,看來我們沒有這個平台,我可否做一個半小時讓我們說話的戲?我可否做45分鐘是說我的故事而不是已有劇本的戲?在藝穗節又要做實驗性的,又要做環境劇場,但中學生還沒有很熟悉戲劇規律的東西,就要做一個創作,可能要做的事情太多,而沒有一個適合這些年青的平台給他們發展。近年有一些老師在學校帶戲劇組的,會帶學生出來做一些作品,例如之前的《小王子》(編按培正中學的學生演出),但真的很少,我反而看到這個現象,一個TWINS缺失症。
鄭曉文(《扯》的工作人員)︰「扯」那個演出,我自己看是有佷多不清楚的地方,最清楚是燈光及音樂,很多指明的東西,如燈光是紅色我們會覺得是有危險性,不知是否有這些媒體讓事情清楚一點,音樂是分三隊人的,第一個音樂是很可以表達整件事,但靠這些就不夠,因為的確他們的戲劇性是比較少,音樂其實是很簡單,他彈,跟著是轉了調,整個感覺就出來,一開始很黑暗,世界最後很開明,整件事就完了,就有了這個故事性在。第二個她的裙其實很美的,她貼了很多消費品及玩具在上面,在排練的過程中是有摸索過,但實際上不知為何他們放棄了那個念頭,我覺得是有點浪費的。在製作上是需要時間但就沒有被用,任何人在學新的東西時都缺乏想像。說回演員,他們進入戲劇是缺乏對劇場的想像,但這個問題沒有好真正的解決過,因為根本沒有看過,那又怎樣知道這些事呢?在做的過程中很多都沒跟戲劇無關,但不是沒有自己的執著,只是少。
莫︰你想說他們平日沒有看戲?
曉︰有這個想法,在這事上大家都只想學高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