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

一次光與影交織的成長之旅

《影的告別》創作者透過精心設計的空間轉移創作結構,帶領觀眾進入「現在」、「回憶」與「未知」的時空旅程,彷彿經歷一趟洗滌身心的意象之旅。「編織」也是「認識」,編織的過程正是一段認識自我的過程,透過光影及肢體的視覺語言互動,帶出詩意的收結——沒有哀傷的告別,所有衝突與掙扎,都是成長的助力與昇華,為編織完成一頂完美的「帽子」而存在。

在光影間,連結「我」和城市的過去和未來

《影的告別》呈現了急速發展的城市在深夜獨自回顧城市發展,由室外轉入室內,象徵把感受回歸並內化,以日常景象為起點,綴以聲音、光、觸感連結和建構城市對過去和現在的美好形象,在美好的背後卻掩埋着傷痛和不安。在自省過程中,城市面對與回憶脫節的現實相互抗爭,卻只能被同化又不甘被同化,只能把抗爭和不甘推向更深處,收拾情緒重新面對日常生活。

契訶夫《櫻桃園》與間離效果

當見到有觀眾中途睡著並提早離場、散場時聽到有人抱怨「看不懂」時,筆者就意識到這場演出是有一定的門檻,劇本當中的瑣碎對話需要觀眾屏息凝神才能聽見角色內心的暗湧,間離效果則要求觀眾打破對演出的情感共鳴。然而,這種門檻並非本劇自身的缺陷,反而能夠讓劇場工作者從觀演關係方度去思考:本澳觀眾究竟期待從戲劇中獲得什麼?是情感的共鳴,還是批判性思考?那些中途離場的背影,或許正是對這個問題最真實的回應。

拓展身體的象徵秩序——看MIPAF「東亞身體圈」*

作為表徵的身體,行為藝術並沒有呈現更多,但也沒有更少,它與其他的日常行為處在平等的位置上。但在另外一個意義上,藝術家試圖主動拓展身體的象徵秩序,發明新的身體形式或者理解,主動回應自身獨特的遭遇,這些嘗試的積累,也許能夠帶給我們啟發,為破碎著的身體,提供更多的材料和手法,在鏡子的反射和他人的目光中,窺探到每個人自己的發明。

《影的告別》︰透過編織城市、回憶與生活碎片的告別儀式

在狹小的演出空間中,舞者就在觀眾身邊以極短的距離走過、移動,所帶來的空氣流動(風)及呼吸聲,觀眾都能細緻地感受得到。同時,音樂或音效設計等方面成功地開拓了觀眾的想像,演出所使用的音樂帶出了某種空靈感,虛無縹緲的迴蕩在狹小的物理空間,但卻拓展了觀眾想像的空間,或許,能夠成功牽引觀眾的想像就是表演藝術的魅力吧。

「東亞身體圈——澳門國際現場藝術節 2024」之不成熟觀察

行為藝術的出現與創作不斷提升我們世界充滿各種可能,沒有哪種定義與界限是理所當然,人與社會也密不可分。回看今年的主題「東亞身體圈」及創作,當中當然有東亞的文化部分,但亦看見普世的元素,超越語言與地域的界限。或許正因如此,藝術總能打破框框,讓不同地域的人跨限連結,互相交流,也因此值得我們不斷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