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重要,還是和理傾重要? ——看《識英雄奏英雄》的延伸感想
暑假期間,到文化中心觀看由「澳門重奏協會」主辦的「澳門基金會市民專場」《識英雄奏英雄》。由入場前到看完,直至現在,筆者心裡都不禁想,「在這種時勢下,我們需要英雄嗎?」沒錯,此劇擺明車馬是告訴你,你不需要為別人而活,你要當自己的英雄。然而,在這幾個月以來,身處不再需要大台的時代,平等的對話,人與人互相理解,比成為獨當一面的英雄更重要。
故事正是由失衡的關係展開。女主角詩雅是個普通的中學生,不過有著同學們沒有的夢想,就是成為一個拳擊手,而為甚麼想當拳擊手呢?劇中好像沒有著墨這一點。而事事以「為你好」出發的媽媽卻為她安排好一切,每天放學上補習班,爭取好成績,將來畢業找份好工。媽媽只提供一條路揀,沒有商榷餘地,女兒爭取不果,誤打誤撞下拜師學藝,還偷偷參加拳皇大賽,引發二人的角力。老掉牙的「為你好」讓人尷尬得很,雖然老套,但這句在親子滿席的情況下不斷出現,無疑也是一針見血,或許會讓掛「為你好」在嘴邊的家長捏一把冷汗吧。
可是劇本未見處理得宜,如劇中說到老師最新的功課是關於「英雄」,在全劇九個章節,十二首配樂之中詩雅重複提問「到底甚麼才算是英雄?」一開始確實為觀眾提供思考空間,然而經過多幕後還在問同一條問題,則又長又譖。還沒說中間還發生了電話壞掉事件,詩雅想換新手機而媽媽不允許,寧願花錢上補習班也不準換新手機。雖說有著加劇二人之間的矛盾之作用,但英雄、追夢、換新電話,三者又有何關聯?
再來就是,到底老師給學生多少時間完成一篇作文功課?連拳手夢都圓了,才拿著作文說出自己對英雄的看法,不是太超現實嗎?故事發展流於陳腔濫調,問題是枝節甚多,模糊了主題,而且關於英雄的疑惑,未能在母女關係中產生甚麼效果,以致沉悶冗長。慶幸的是,這是音樂劇場,全劇伴以優美的現場重奏演繹,當中亦有耳熟能詳的樂曲經陳蔚風重新編曲,甚有新鮮感,但由於樂團佔舞台絕大部分位置,在舞台邊緣的演出更顯單薄。
第三者(拳擊教練)是療癒關係的關鍵角色,他開解詩雅,望她明白媽媽苦心;最終詩雅沒有勝出比賽,但她的熱誠感動了媽媽,二人終於和解。公式化的熱血,掩蓋深度的不足。勇於追夢、換新手機,讓反抗變成合理,但抗爭是甚麼?抗爭為了甚麼?劇中並沒有好好為詩雅闡明清楚。母女在比賽完結反才開始真正有效溝通,但時間也安排得十分倉促,抱在一起感動一番便結束,筆者希望看到更多的是,兩人如何由破裂的關係進展,探討「溝通」,而不是英雄不英雄,誰是誰心目中的英雄。
* 2019 澳門基金會「市民專場演出」評論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