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官享受有餘,敘事略嫌不足——簡評《冒險島樂園》
因著前作《再見小王子》的感動,抱著小小期待觀看「小山藝術會」的全新音樂劇《冒險島樂園》。故事當然免不了發放積極向上的正能量(其實也不是那麼「想當然」),教人勇敢追夢,即使結局未如人意,但精彩在於自己所經歷的過程;另外也藉船員們同舟共濟的經歷,刻劃友情的美好,並帶出眾志成城的道理。
《冒險島樂園》的主題明確,感官享受豐富,舞台設計和音樂製作應記首功。舞台中心以一艘古老帆船為主軸,背景隨著場次的轉換而轉換,呈現出海航行時所見的不同景況,令觀眾的視覺和想像空間皆得到滿足,帆船上的物件、操控機關等等也讓人嘖嘖稱奇。而對於近年積極發展音樂劇的「小山」來說,音樂製作已可謂輕車熟路,作曲人對於獨唱、合唱、多重唱甚至輪唱等技巧運用自如,大、小演員們對此亦有良好默契,演唱水準穩定,聲線變換靈活,相信很大程度上啟蒙了現場觀眾的音樂細胞。
不過在敘事上,《冒險島樂園》則略嫌有所欠缺。關於夢想的題材確實老少咸宜,小朋友用以樹立長遠目標邁進,成年人則可提醒自己仍然有夢,或回味不畏虎的年少時代;只是,追逐夢想也要腳踏實地,否則就變成了不切實際。女主角貝絲的爺爺從未去過冒險島,所聽所聞皆為傳言,卻擁有一張標示冒險島位置的地圖;貝絲長大後一直只是打理雜務的水手,但竟能熟練掌舵;一眾碼頭上的苦力算是有較強烈的動機上船「冒險」(脫離老闆娘的勞動壓迫),貝絲也有繼承爺爺夙願的大前提,相比之下,海盜和美人魚的合流則似乎有些「夾硬嚟」,為鋪陳最後的結果而將之合理化。這類劇情細節上的犯駁,削弱了整個演出的完整性,是較為惋惜之處。
筆者認為,兒童並非缺乏思考批判的一群,只是其方式或許有所不同,或需輔以適當引導、鼓勵。況且兒童劇的觀眾也不僅限於兒童,還包括陪同而來的家長、劇組人員的支持者、對演出有興趣的成年觀眾(如筆者)等。如何運用淺白易懂而不是膚淺簡化的語言去提煉故事和演出,如何加入趣味情節、音樂舞蹈、道具佈景這類容易吸引眼球的元素而不反被其模糊焦點,讓不同受眾都能找到欣賞空間,大概才是兒童劇的「藝術」所在。
「小山」近年多個作品均大膽起用兒童演員,有關現象值得欣喜,因為普遍兒童劇仍以成人演員為主,但孩子純粹的情感、獨特的理解、充滿稚趣的演繹方式,往往賦予劇場不一樣的能量與生命力,而且從培養人才、尋找劇團定位等角度來說也別具意義。惟是次演出的場刊內以及導演謝幕致意時,勿論戲份,一律把成人演員放在最前面,且不吝讚美之詞,對兒童演員則是輕輕帶過,竊以為做法不太恰當。這塊骨頭,最後還得挑一挑。
*2019澳門基金會「市民專場」演出評論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