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科技的反思──觀《美人魚的泡沫》有感
工業文明、科技擴張,帶給人類經濟富裕與物質豐盛,但同時環境污染、生態受損代價沉重。年初,黑沙海灘就出現了大量疑似船隻洩漏物的黑色粒狀油污,生態學者直指這些油污不僅危害魚類,黏附到鳥類身上,亦同樣構成致命傷害。這些難以淨化袪除的有害物質,就出現在深受大小朋友喜愛的自然休憩空間──曾經滿布黝黑海沙,近年因水土流失而日漸失色的黑沙海灘之上。
「英姿舞園」的多媒體兒童舞蹈劇場《美人魚的泡沫》,關注的正是海洋保育的議題。該劇由超過一百位小舞者、小演員共同演繹,故事講述原本居於深海的小美人魚,偶然發現一本來自人類世界的畫簿,被當中美麗的畫面所吸引,萌生偷訪陸地、一探人間美境的念頭。美人魚順利找到深海女巫,以珍貴的泡沫頸鍊交換雙腳,女巫亦送她燈籠魚、貝殼與氣泡防身。但旅途一開始,美人魚便發現越接近人類生活的水域,便越多無情的漁網與污染物,甚至燈籠魚朋友為救她脫離險境而犠牲。即使到了陸地,美人魚也沒有見到畫中的大樹與綠草,取而代之的是臨海的高樓、穿梭不息的汽車與滿布垃圾的沙灘。絕望中,美人魚遇上天真的小伙子,她們一起淨灘,又潛入大海,目睹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合力拯救被膠袋纏繞的海龜與受油污侵害的水母,可是任小伙子如何努力、就連美人魚也賠上了性命,還是無法挽救這場由科技擴張引發、醞釀良久的巨大生態浩劫。美人魚的結局縱然悲慘,卻真實,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修復海洋被人類摧殘的傷口,不是小撮人的覺悟與行動便能成就,童話世界也不盡是團圓或美好的結局。
演出花了較長篇幅以抒情唯美的舞步,結合爵士、華爾茲,以至宮崎駿與久石讓經典動畫組曲等不同風格的音樂,時而華麗優雅,時而活潑繽紛地營造深海與美人魚幻想的陸地世界之美,此部份由六段群舞所組成,長度約佔全劇的三分之一,與中後段描寫過度捕魚成災、海洋塑料垃圾污染、油污肆虐的場次本應能形成呼應對比,但由於集中在演出前部分劇情開展之前,因此到了後來,觀眾已較難回想起那些歡愉畫面所要鋪墊傳遞的訊息,感覺這部份若作為前奏,與主體的連貫性顯得有點薄弱。演出到了中段,劇情逐步緊湊,在鄭宏悅與戴維思兩位小演員天真自然的演繹帶動下,對話般的舞蹈隨著故事展開,眾舞者的表現率真流暢,身體比起前半部份更為跟著感覺走──扮演不同角色的小舞者,把日常生活中抛棄垃圾、撿拾垃圾、掙脫身上的膠袋等動作經驗,轉化為自發性舞蹈動作,配合具有表現性又充滿想像力的服裝,呈現出充滿力量的舞蹈畫面。其中以「獵海『油』擊隊」與「拯救海龜寶寶」兩段群舞最為突出──這點體現出「英姿舞園」兒童團的互動創作導向,讓兒童舞者的舞蹈動作勁力飽滿。
《美人魚的泡沫》亦運用了多媒體動畫展現戲劇情節的跌宕,起了情節段落橋接的作用。畫風細膩可愛的主視覺,為演出塑造了鮮明吸引的形象,巨型投影幕上的動畫亦相當亮眼醒目,加強了舞台的視覺效果。然而,劇中部份場景的動畫畫面節奏,與音樂、舞蹈節奏不一,造成了視聽上的不協調感,不禁讓人聯想這是美學上的取向,還是其他原因。當多媒體作為表演中的一個元素時,如何藉其拓闊視覺空間之餘,保持想像空間,融合場域中不同元素,甚至讓這些元素與表演者相互反應,創造更多體驗與驚喜,是值得思考的問題。若多媒體只作為背景、氣氛的一種烘托,也許未必是最好的選擇,也肯定不是唯一選擇。科技進步給予藝術家更多靈感、突破傳統與創新的可能性,多媒體因而越來越被創作人考慮、被觀眾期待,但它正如科技的擴張,同樣是把雙刃劍,能為人類生活帶來好處的同時,也可能會帶來很多不可預期的問題,如何拿捏取得平衡,關鍵在於大家一起去思考如何應用、考量與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