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樹榮的「泰特斯2.0系統」
《泰特斯2.0》是鄧樹榮十年前的大作,這齣改編自莎翁原著的鉅作,脫離了前作第一人稱的敘事角度,改由七位說書人以第三人稱的角度,透過形體劇場的方式演繹。今年八月,藉着與「友人創作」的合作,《泰特斯2.0》得以首次在澳門演出,而鄧樹榮亦在首演時百忙中抽空舉行了相關座談會,殊為難得。
按鄧的說法,這是一部探索「前語言」的作品,要求演員運用眼神、表情、肢體、移動、呼吸、聲音等各種非言語的傳意方法作為主要手段,而令人驚喜的是,原來七位演員背景差異甚大,有的是十年前《泰特斯2.0》初演時已參演的資深演員,有的是香港演藝學院一年級的學生,也有初次參演的澳門本地演員,要令七位演員收起各自的個性,讓自身的節奏步履在演出中與其他演員同步一致,並不是容易的事。
然而在為時一百四十分鐘的演出中,七位演員的表現可謂節節合榫,讓共有七人合演的劇作,成為像由一位立體而完整的說書人從頭到尾帶領觀眾俯瞰故事全貌的過程,席間問及有關訓練的方法,鄧以簡潔的二字回應:「工作」。
如何「工作」呢?鄧解釋道,《泰特斯2.0》自推出後,十年間經過了多次的搬演和調整,劇中很多的細節已趨於成熟,某一節中的某一動作要停留多少拍,基本上都已成定則,演員可以依法練習;同時參演的演員及幕後人員前後已換過了幾批(例如這次在舊法院的演出,資深演員和首演演員就各有兩人),鄧要求演員,尤其是新演員反覆觀看過去演出的錄影,看看以前的「自己」是如何演繹相關角色,藉此揣摩角色的情感引發方式;另外由於是七人同演一個「說書人」的關係,劇中的情節動線被串連在一起,一人出了問題其他人亦演不下去,但反過來說,與之上下相接的舊演員很大程度可以指導和幫助新演員,使其快速融入劇中氛圍。
演員對「前語言」的開發,本來就是一個需時不短且持續不斷的自我探索過程,而實際上《泰特斯2.0》對此的運用要求是頗為嚴格的,透過這套在一定程度上有其標準、舊演員帶動新演員的訓練系統,經過不斷的練習,資歷較淺的演員能較快地調整自身「前語言」的節奏,從而令演員之間的默契達致演出所要求的標準,就連演藝學院的一年級生亦能與資深演員無縫合演,這套訓練方法大抵可以概括地稱為鄧樹榮的「泰特斯2.0系統」。
鄧樹榮在香港演藝學院任教七年,目前營運着「專業形體戲劇青年訓練課程」,不難發現這套「泰特斯2.0系統」亦充滿教育意味,雖然參演對運用「前語言」要求甚嚴的《泰特斯2.0》,對於初出茅廬的演員而言無疑裨益不小,但當一齣劇的每個細節都被精準規範時,學員又會否跌入墨守成規的俗套裡?假以時日我們可以再來看看。
*2018澳門基金會「市民專場」演出評論計劃
*原文於2018年8月23日載於《澳門日報.演藝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