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看兩套首次粵譯的劇作

    雖則那些熱淚盈眶的瞬間大多都因為曾經失去或錯過才出現的,不又反證「好地地係唔得嘅」的事實嗎,人類始終是別彆扭的一群生物,不過這又是之所以有故事的原因。

    造黑留白——觀《詞話人間》

    這次版本的演出,最中意的不是主片段,而是那些生活中的細碎語、擬聲詞被放大,有點像是日常被忽略但卻不斷起了連結作用的標點被敲落在身體,安回到其陷落之處,一聲一聲填補著被忽略的心靈空缺。

    觀《莫莫無日》:異空間內的私練

    地上一張張曲譜與閃映的菲林照片,於三位樂手而言,日復一日的練習與習以為常的習慣組成了於觀眾而言無目的性的時間線,於聽感而言卻有流暢的時間感,有序、有高潮、有尾聲,有點兒法國或意大利電影配樂的味道。

    《漾—24個關係》觀後

    《漾》的觀眾需要根據自己選的關係和藝術家吳少英進行溝通,原先在現場體驗水墨視覺 x 音樂演奏,而現在則會收到現場錄製的影片供限時觀看。是次筆者選的關係是「用電話短訊形容夢的顏色」,我拿著碎裂屏幕的手機把連結打開,意外的裂痕效果更突出了藝術的脆弱與浪漫。

    人間機器 01

    似曾相識的機器人間,看「人間機器」

    ‘I’ , ‘human’, ‘planet’是100個字格中最後剩下來的三個單字,與這個作品本身以人為出發點的中心思想吻合。但我好奇的是,這投映的100個單字所造成類似程式般的視覺,它代表的「人間」還是「機器」呢?

    吃著雪條但不夠凍,說到底利用還是利用——看《海王星》有感

    比起思覺失調這個主題,我對於劇中不斷反覆提及的「利用」,感覺更為喜歡。在作品中可以感受到導演在創作此劇目時所經歷的掙扎,長達兩年多的時間不斷被否定或自我否定,不斷被自己或外界說服,說不定到最後她自己也感受到劇中所說「有形的」和「無形的」。

    「不是畫公仔畫出腸」的《三位一體》*

    抽象之可貴在於想像,人之所以為人——「我思故我在」,但日常生活,柴米油鹽,重複、複製,重複,身體逐部分機械,五官逐部分麻痺,大腦思考享樂,心靈失去作用。坐於劇場的紅色座位,看到好的作品,便是好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