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馬音樂狂想曲》談古典音樂的讓步
古典音樂不是當代社會的產物,自然面臨著圈子的萎縮和時代淘汰的威脅。作為應對,《鬼馬音樂狂想曲》的製作團隊在古典音樂之外,加插了許多輔助元素,包括當代劇場的模式、本土情懷的主題、喜劇式的插科打諢,還有流行音樂等等,將傳統的音樂會改頭換面,變成一種綜合式的演出,這種改變包裝、以舊酒新瓶的方式來迎合新一代受眾口味的做法,是近年傳統技藝突破當代困局的一種常見策略。
在此策略之下,戲劇顯然已取代音樂成為演出的主要載體,後者則退居到次要地位,也許是主題的刻畫過於突出,除了藉主題曲及插曲的形式加以強調外,音樂看起來只與親情、夢想等其他元素並列,共同擔當劇本的背景框架,即使製作團隊在演出中加入了古典音樂獨奏的章節、將樂團成員具現為實際角色以圖取得戲劇與音樂之間的平衡,但都無改前者本身喧賓奪主之勢,儘管製作團隊開宗明義將演出定義為「一場別開生面的音樂會」,但實際上卻更像是一場音樂劇,不過是植入了古典音樂的元素來達到間接宣傳的效果。
由此延伸,筆者難免聯想背後古典音樂和其他元素在話語權上的議價,製作團隊似乎過於在意古典音樂無法取悅觀眾,因而作出了相當大的讓步,例如「澳門街味道」的主題,政治正確之餘亦「易於入口」,至於其他喜劇元素、親情元素等同樣是幾近「不敗」,深度與否的問題姑且不論,從趣味性及娛樂性而言,確是取得了不俗的效果,而且隨著情節的推動加插古典音樂的演奏以渲染氣氛,亦成功展示了古典音樂獨特的美感。
從普及推廣的角度而言,一場嚴肅莊重的古典音樂會與輕鬆搞笑的音樂劇相比,自然是後者的吸引力較大,而且更重要的是《鬼馬音樂狂想曲》放下了古典音樂的身段,跳出了畫地為牢的框框,雖然廉價與否另作別論,但若與早年以南音為載體的《詠舞南音》及《長衫詞》,《鬼馬音樂狂想曲》則是提出了另一種截然不同的思路。
* 2019 澳門基金會「市民專場演出」評論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