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的想像,想像的空間──談《北緯22°咖啡店》
《北緯22°咖啡店》由「曉角話劇研進社」和「兄弟班藝術會」聯合製作、吳嘉偉編導,演員班底來自澳門,而創作團隊更雲集台灣、澳門、馬來西亞三地舞台設計人員,因此將音樂、歌詞、舞蹈等諸多舞台元素配合成一部具澳門意義的佳作,是對導演功力的一大考驗。
是不是咖啡店,誰會在意?
《北緯22°咖啡店》的Facebook文宣寫道:「85°C到92°C為沖泡咖啡的最佳水溫,過冷偏酸、過熱偏苦,正如對人付出的感情一樣,要恰到好處。」設計團隊將南灣舊法院二樓的表演場地設計成咖啡店,觀眾席分成咖啡店以及樓梯上的座椅;觀眾視線和表演區大致處於同一平面上,這些設計都在在運用寫實風格,讓觀眾尤如置身咖啡店中。
綜合編導和演員在電視訪問和演出後所言,創作大抵認為咖啡店是一個不同背景顧客聚集的地方、「埋藏著各種故事的場所」(場刊語),演出亦藉此背景描繪人生百態。然而,劇場上咖啡店裡的故事,卻並未像筆者想像中多元。劇中每個角色,面對不同的問題,所有這些矛盾都幾乎在劇終圓滿解決:阿諾與小萱一同前往意大利追求各自的夢想;阿美和阿德終於明白夫妻相處之道,和好如初;椿橋和智明有情人終成眷屬;店長Tina也似乎找到心儀的對象。當然劇情也包含像Susan婆婆去世的催淚情節,但故事主軸仍如《愛.回家》般的喜劇結構,一切問題因愛之名迎刃而解,自然是無甚驚喜,但在娛樂觀眾、吸引本地觀眾入場觀劇的意義上,簡單的情節、主要元素的音樂和舞蹈倒是十分易入口,且音樂的編曲、歌詞等均能配合劇情,相當不俗。可惜演員的歌舞演繹良莠不齊,有舞蹈拍子不齊整的,有演唱風格不統一的,也有唱功力有未逮的,整體上仍有改善空間。
劇終時,你也許會發現咖啡店在劇情上只是「愛」的喻體,因為北緯22°咖啡店顧客的關係網,從始至終並無太大進展。他們關係之緊密,更像是家人或同事,最少並非筆者所認知的澳門日新月異的咖啡店中顧客的關係。這倒也無礙觀眾投入,從短短的兩個小時的觀演體驗中獲得歡愉和感動。只是若然咖啡店主題的精緻設計無關宏旨,劇場的舞蹈表演區又有沒有再加以改善的空間(例如擴充或簡化),以利歌舞表演?值得創作人細細思量。
本土故事,本土寓言?
《北緯22°咖啡店》曾於台灣演出,原名《L.O.V.E》。這次於澳門搬演,名字換上澳門所在的「北緯22°」,並重新以廣東話填詞,足見創作團隊配合澳門背景調整作品的企圖。
咖啡店在澳門和台灣有著不同的語境。最近十年,咖啡店是本地青年創業的重要業務。大大小小的咖啡店啟業、倒閉,產業的高速景氣循環時至今日依然不斷。倒不是說澳門人不念舊,而是在本地新式咖啡店裡看到相同的一群熟客,並與之建立深厚的情誼,彷彿是舊式茶樓或傳統茶餐廳才會發生的事(北緯22°也寫實地排除了不同的口音的新移民和勞動階層等)。在小小的咖啡店裡,數個不同的人物命運相依,相互支持,乘風破浪,符合普羅大眾對澳門的美好憧憬。
澳門消費者對咖啡店的需求是多元的。咖啡店不僅是喝咖啡的地方,同時也是網民打卡熱點、共享家庭樂乃至追求品味的場所。至於時裝設計,澳門政府雖有政策支持,但尚未成氣候。阿諾和小萱在意大利進修數年後,又能否在澳門達成夢想?在反抗主流的同時,他們會如何訂立自己的目標?兩個年青人的未完的故事,成了小城未來的寓言。
* 2019 澳門基金會「市民專場演出」評論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