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林 婷婷

「第二十七屆澳門藝術節」特約藝評人,(澳門) │ 滾動傀儡另類劇場創辦人 │ 捷克布拉格國家戲劇學院戲偶及另類劇場導演碩士 │ 小城實驗劇團創團成員

    《Made in Macau 2.0》延伸討論──有關紀錄劇場

    作為這齣紀錄劇場的創作人,其中一樣想要摸索如何拿捏的,是要帶出多少個人主張或批判(judgment),因為這些會直接影響、甚至壓縮觀者的思考空間--可以壓迫他們走相反的思路,也可以引起共鳴;但你永遠不知道「所有」在場觀眾的立場,只堅持灌輸自己的政治/道德意識正確,那無疑是把部份觀眾拒諸門外,劃起界線,否定社會裡的其他思維;不主張個人觀點?其實在你篩選留下來的內容、元素之時,已經運用了個體權力,藝術創作大概沒可能絕對客觀(雖然可以以「相對」客觀的敍事手法去呈現)。但想做到「邀請」大眾一起,以藝術為入口去多角度觀察、進行再思考,那拿捏箇中的「可辯性地帶」(What),對引發一種批判性思維就很重要;「留白」亦很重要(What not),如何「說」故事更甚(How)。

    憑甚麼評論 DISABLED THEATRE 之八道問題

    劇場的無所作為?
    Disabled Theatre沒有得到一個中文名字,據說是因為其英文語彙的一語雙關,難以定音。作品名稱的第一印象是直觀地描述參演者是一班認知障礙者(瑞士),而在舞作中我們得知他們在遴選中被選上,再自己選曲、自己編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