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的年輪上翩翩而舞──《活化︰澳門劇場研討會2019》的觀察報告
「活化」於是便從一個很糊模的主張, 演化成一種因為政治成本過於低廉而被濫用的都市發展策略,早期還算是一種理念之爭,後來更淪為一種幾近是路人皆知的陷阱,於是最後大家連話語權之爭都不願意去爭,索性繞道而過, 而且更需要與之割席另找套路的必要性。
「活化」於是便從一個很糊模的主張, 演化成一種因為政治成本過於低廉而被濫用的都市發展策略,早期還算是一種理念之爭,後來更淪為一種幾近是路人皆知的陷阱,於是最後大家連話語權之爭都不願意去爭,索性繞道而過, 而且更需要與之割席另找套路的必要性。
政府以「活化」之名,行商業化之實。區內的居民被這些進駐的商戶忽視,他們不但沒有得到應得的經濟成果,反而失去了一片富有文化氣息的寶地。這類情況在澳門時常發生,或許還會在遊客每年不斷激增的情況下有增無減。策劃人莫兆忠重視「活化」的意義,亦不無道理。那麼,我們到底要如何詮釋和反思「活化」的意義呢?
今年的題目是「藝評與教育」。這樣一並列便可看出一點:都是大的概念,可有多個面向的解讀,有足夠空間延伸發散。毫無疑問歷年的主題都是重要議題,且都與劇場發展息息相關。
研討會出乎意料地平易近人,正如去年觀察人吳思鋒所言:「『澳門劇場研討會』歷來都沒有研討會行禮如儀,非要用論文搏論文不可的習氣……使場合脫離『研討』的意味,又貼地回應現狀。
不想承認也得認,資本主義全球化下,空間成為商品,大家每天都在打大大小小的空間戰,哪怕是有形的居住、工作、休閒空間到無形的精神、情慾、宗教、創作、表達空間等等,都是寸寸黃金,兵家必爭。今年澳門劇場研討會主題定為「空間」也實在是迫切及重要的。兩天的密集會議,聽見不同難處,讀到有趣破點,看了在地演出,深感澳門獨立劇場人,正在愈收愈窄的場地空間,以及社會歷史被單一的城市發展消磨的情境下,奮力為劇場打開更多門,展開更富彈性,有頑強空間意識的「活空間」。活者,即機動、出入通達、有想像力,能連結及開拓的有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