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地有聲 VOL 004: 重演與再造—漫談澳門劇場文件展2021
文件展以2011至2021年十年間,有「重演」背景嘅演出為基礎,為左檢視每個演出嘅時間距離,同一個演出,佢首演至最近一次演出之間,必須相隔十年以上,喺呢個距離下,我地更加可以回顧佢地之間嘅演變或者不變亦應萬變。
文件展以2011至2021年十年間,有「重演」背景嘅演出為基礎,為左檢視每個演出嘅時間距離,同一個演出,佢首演至最近一次演出之間,必須相隔十年以上,喺呢個距離下,我地更加可以回顧佢地之間嘅演變或者不變亦應萬變。
早前看到劇評人把展場形容為停屍間,某程度上確實是如此。當年的劇本、設計、台前幕後的人等,大概不能一模一樣的完整重生過來。文件打開過後,要如何收好保存?誰會按下一組鍵:⌘+S,去建設劇場大數據這個「三峽工程」?
今年的題目是「藝評與教育」。這樣一並列便可看出一點:都是大的概念,可有多個面向的解讀,有足夠空間延伸發散。毫無疑問歷年的主題都是重要議題,且都與劇場發展息息相關。
研討會出乎意料地平易近人,正如去年觀察人吳思鋒所言:「『澳門劇場研討會』歷來都沒有研討會行禮如儀,非要用論文搏論文不可的習氣……使場合脫離『研討』的意味,又貼地回應現狀。
曰之「研討會」,「澳門劇場研討會」歷來卻都沒有研討會行禮如儀,非要用論文搏論文不可的習氣。究其緣由,大抵與澳門有演藝學院但沒理論組、系,促使「澳門劇場文化學會」都不得不與論述、學術攪和在一起,但結合個案分享、論文發表、專題論述的場次設計,尤其是讓曉角劇社、石頭公社、戲劇農莊、足跡、小城實驗劇團及零距離合作社,就「民辦劇場空間的建立、經營與展望」共同進行分享,使場合脫離「研討」的意味,又貼地回應現狀。
不想承認也得認,資本主義全球化下,空間成為商品,大家每天都在打大大小小的空間戰,哪怕是有形的居住、工作、休閒空間到無形的精神、情慾、宗教、創作、表達空間等等,都是寸寸黃金,兵家必爭。今年澳門劇場研討會主題定為「空間」也實在是迫切及重要的。兩天的密集會議,聽見不同難處,讀到有趣破點,看了在地演出,深感澳門獨立劇場人,正在愈收愈窄的場地空間,以及社會歷史被單一的城市發展消磨的情境下,奮力為劇場打開更多門,展開更富彈性,有頑強空間意識的「活空間」。活者,即機動、出入通達、有想像力,能連結及開拓的有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