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下藝術節—借疫情思考生活的《當家一天》、《未境作業.挫敗之慾》
疫情發生以來,我們的生活出現不少變化,去年的藝術節也延至今年舉行。「再出發」的同時,今年藝術節的土生土語話劇《當家一天》與石頭公社的《未境作業.挫敗之慾》也觸及到「疫情」這回事,回應當下。
疫情發生以來,我們的生活出現不少變化,去年的藝術節也延至今年舉行。「再出發」的同時,今年藝術節的土生土語話劇《當家一天》與石頭公社的《未境作業.挫敗之慾》也觸及到「疫情」這回事,回應當下。
本質上他們的表演作為獨立主體時仍然難以讓常人理解(這倒是反映了現實),翻譯的角色某程度上是必需的。我必需承認的是,在理解身心障礙人士的「大愛」立足點及實際上了解他們演出的內容之間,仍有一條縱使逐漸拉近卻仍舊巨大的鴻溝,更遑論了解終日重覆的生活的狀態或困境了。
正常──高與失智──低的消費式想像早已消弭,因為他們不再為兩個簡單的形容詞所定義。他們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有著自己的喜好和表達形式。劇場上的語言範式經已轉移;日常使用的邏輯性語言經已淪為次要,取而代之的是一種以身體主導,配合聲音表達意義的嶄新形態。
觀看《未境作業》,更多思考的不是演出所面對的一個小時,而是構成這一小時的,之前與之後,過去與將來。在台下,這些變化一點點地改變着他們的過去,創作團隊在這些年來,花下的心思和時間功不可沒。此外,結幕後和場刊裡也發現,他們常常提到演出「玩」得很開心,現場觀眾和演員也笑聲不斷;但我承認笑和玩的背後,我還是有猶豫與不安,我明白社會眼光和態度不能迴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