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澳門劇場圖書室

評地有聲 VOL 029:劇場是一種難以言喻的力量

由 T 劇場與澳門特殊奧運會合辦的「共想.共活」社區藝術計劃將於 6 月下旬,在澳門文化中心黑盒劇場舉行名為《明日似在遙遠》的年度呈現演出。「評地有聲」第二季首集主持人羅德慧邀請了「共想.共活」社區藝術計劃的聯合監製之一陳小芳介紹這個計劃的源起、內容,以及當中面對的反思。小芳亦會分享她從一個表演愛好者,如何接觸和參與不同社群的藝術計劃,並從中獲得力量,推動自己繼續在這條路中前行。

評地有聲 VOL 028:劇場設計的非常規生存空間

剛剛有燈光設計作品再度入圍「WSD 世界劇場設計」的梁順裕(Sam),多年前從台灣北藝大劇場設計系畢業回澳,一直從事燈光設計、佈景設計工作,近年更策劃一系列強調觀眾參與的非常規空間演出,一個劇場設計師在澳門是否一定要身兼多兼才能存活下來?在本集評地有聲中,阿 Sam 會為我們分享他的生存方式外,還會介紹他兩度參與「WSD 世界劇場設計」的所見所思,而在策劃和創作多部非常規空間演出當下,劇場設計的背景又在這些演出中發揮什麼作用?

不選十大沒有最佳但可以講5分鐘的「2024 澳門劇場」—— 從演出到現象文字記錄(3/3)

表演藝術評論網站「評地」二○二一年起每年舉辦劇評人的「年度回顧」,該「回顧」著重「具討論性」而非「最佳」的演出和現象/事件,二○二四年度「回顧」命名為「不選十大沒有最佳但可以講五分鐘的二○二四澳門劇場」,第二階段則就票選出來的演出和現象/事件進行現場座談討論。是次「回顧」共十三位評論人參與線上票選出十一個值得討論演出,最後參與第二階段「現場座談」的則有七位,最後就「票房與宣傳方式」、「《造美之城》禁演事件」、「北上演出」等二○二四年的重大劇場現象╱事件」進行了討論。

不選十大沒有最佳但可以講5分鐘的「2024 澳門劇場」—— 從演出到現象文字記錄(2/3)

表演藝術評論網站「評地」二○二一年起每年舉辦劇評人的「年度回顧」,該「回顧」著重「具討論性」而非「最佳」的演出和現象/事件,二○二四年度「回顧」命名為「不選十大沒有最佳但可以講五分鐘的二○二四澳門劇場」。先邀請駐站評論人先在線上提名去年特別具討論價值的「演出」和「現象/事件」,第二階段則就票選出來的演出和現象/事件進行現場座談討論。以下為第二部分文字內容。

不選十大沒有最佳但可以講5分鐘的「2024 澳門劇場」—— 從演出到現象文字記錄(1/3)

表演藝術評論網站「評地」二○二一年起每年舉辦劇評人的「年度回顧」,該「回顧」著重「具討論性」而非「最佳」的演出和現象/事件,二○二四年度「回顧」命名為「不選十大沒有最佳但可以講五分鐘的二○二四澳門劇場」。先邀請駐站評論人先在線上提名去年特別具討論價值的「演出」和「現象/事件」,第二階段則就票選出來的演出和現象/事件進行現場座談討論。以下為第一部分文字內容。

評地有聲 VOL 027:當社區導覽遇上表演

劇場裡的演出不斷,但還有很多在劇場以外的演出,這些演出很多時都會結合澳門社區文化、歷史導覽,有些演出在社區導覽中結合戲劇演出,有些是劇場工作者深入社區,在社區空間中進行展演。2025 年首集「評地有聲」邀請了梳打埠實驗工場「off-site.在場」的監製張楚誠、造船工藝文化協會理事長黃玉君,為大家分享當社區導覽遇上表演藝術,當中的挑戰和轉變。

評地有聲 VOL 026:觀眾在哪裡?澳門劇場在哪裡?

2024 年已近尾聲,本集「評場有聲」主持莫兆忠、羅德慧以最近在網路流傳的熱門文章〈台灣劇場出大事了!〉進行討論,並對照澳門當下的劇場生態與文化資助政策,同時也會分享近來二人在香港和台灣交流的經驗,回顧今年澳門劇場的一些重要現象,包括:觀眾難求、交流不斷中澳門的身份與定位,以及一系列觀眾遊走式劇場的特點與改變。

評地有聲 VOL 025:表演藝術檔案,「Why me」?

SIBMAS「國際表演藝術圖書館、博物館與資料館協會」國際研討會早前在香港舉行,澳門評論人黃詠思與羅嘉華分別參與了現場及線上研討,進行多天的觀摩與交流,她們在研討會中的專家學者的分享中學習到什麼?對於她們參與澳門劇場文件的整理與展示有什麼新啟發?本集評地有聲將邀請她們暢談澳門表演藝術檔案的現況,並思考未來的發展。

2020當代舞蹈群像剪影

2020經此一疫,劇場至六月才部分開放。縱使演藝節目大減,有趣的還是有不少,尤其舞蹈作品,既有港澳合作、有本地培育的新舞者、也有一些異軍突起或長久研究身體的編舞,更有一些難以歸類的肢體表演。當代舞在澳門,還是饒有趣味。

人的氣息——從《遺失的靈魂》到《題目待定》

沒有對白,沒有解釋那些物件的來由,但看過繪本就自動勾起那一幕幕畫面;而即使沒看過書,書信和枯葉本身也自帶著強烈的時間聯想意味,如書信往來的時間、葉子轉色的時間,觀眾也能自行補上詮釋和想像,也許就是為甚麼叫「題目待定」吧。

手電筒聚焦與鎂光燈普照——從兩種策展態度說起

「澳門劇場文件展2020——無處可去(No Where To)」雖然只是一個微型展覽,但每項細節無不展現出策展人的巧思與體貼,從入場開始,工作人員便認真為每一位入場者進行消毒與探熱等防疫程序,並給予每位入場者一支手電筒,讓觀眾化身為「探險者」,主動去「發現」歷史,進行一場豐富的情境式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