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感官的嘗試─評《真實異境》
對這次創作的導演莫倩婷,留有印象的是她遠赴比利時深造前在石頭公社的兩個作品《在雨和霧之間》及《凝視流動》,兩者的演員都是相識多年的石仔,那份信任及親密無間,成為作品其中感染人之處。兩年後,導演回來後第一個作品,脫離舞台上這些並靠親昵的身體,她以新的題材及獨腳演員的角色出現,觀眾難免對此有更高的期待。但關於《真實異境》,無論對於創作者及觀眾來說,都有著歸零的嘗試。說來人生是有點殘酷,不管你在多年裡曾有過多少的創作,走了多少里路,在新的課題面前,累積下來的身體也如一張白紙,等待不同的投影;但正是這樣的機會,才有轉變的成長。
雖然演出分為不少零碎的場景與章節,且融合了聲音及燈光等多媒體的元素,但整體上色調能貫徹始終。由開幕前一個在觀眾席下摸黑爬行的身體,到後來暈炫燈光下的舞動,布幕投影中反覆投射的場景與人物,劇組均能突出暗黑及凌亂的場景中透光的主體。台上唯一的角色是孤獨的,她/他在自己的世界裡掙扎、對抗,外人無法滲入這個空間之中,但同時我也在她/他身上找到一束恆久的光,這束光來自於主體對外界份外的敏感與好奇,正如在紛亂的社會裡,尋找與社會對話及抗衡的方式,也成為保護的屏障。至劇終,這種尋覓是未果,所以對於觀演雙方而言,劇還在空氣中流動,沒有終結。
在這部不是以情節,而是注重開放感官的演出中,細節位的處理顯得重要。《真》在音樂及燈光效果上明顯投入了不少心思,三位創作人的風格及個性能從作品中體現,不過也有不少位置令我感到疑惑。例如全劇唯一以直接理解的方式播放的新聞報導,截取了香港、日本及外國不同時期的新聞,分別為香港無線電視及亞洲電視的新聞錄音,若這單純是背景聲音,希望能藉以反映社會面貌的話,辨識度也似乎太高,也容易讓觀眾分心。另外,在物料的選取上,我是欣賞在開始時演員不斷塗畫的白色塑膠物料,它不但可以成為塗抹的對象,也能隨意塑造形態,甚至包裹全身;但在另一幕中,另一個人藏在白色布下出場,強烈的劇場光卻平面化了物料的立體造型,使在上的皺褶不太顯露,在演員靛青色的服裝強烈對比下,物料的質感反而變弱。在兩個演員爭奪的動作中,物料則顯得難於支撑在場的張力效果。
在節奏方面,情緒無疑是帶動整體氣氛的關鍵。從入場前電視屏幕中似是以監視的形式來觀看演出,到入席前在觀眾席下的鋪排,至並排射燈下發洩般的舞動,情緒有效地層層推進。然而在及後的部份,節奏的起伏並不明顯,或是以不同的形式表現相似的氣氛,致使觀眾一直被抑壓於一種情緒之中,沒有太多可以喘息的機會。此時,只可把注意力放在理解表現的內容上,從非敍事性的情節中捕捉了一些視覺的片段,最後能印象深刻的部份反而變得很零碎。
顯然,如你用時間去認識一個置於不同感官想像的人,這個關於真實及虛構感覺為題的演出,也需待時間去磨練。現在的版本,反映出創作者有一個強烈想讓人走入這個由戲劇營造的世界的意圖,但她所站的位置,在我看來仍未夠清晰。她是真正局中的人?是陪伴的人?是引領我們為其思考的人?在劇場以外,這個未完的故事將在觀眾身上有如何的延伸?在作品接續的發展裡,既是期待,也是祝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