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大人的「童聚偶遇」
雖然「足跡」的「童聚偶遇」已經不是第一年舉辦,但孤陋寡聞的我,今年卻是第一次關注。我前後觀看了兩個劇場演出,並參與了其中一個工作坊,作為一個大人,很想將這一次「童聚偶遇」的初體驗記錄下來。
兒童劇場買票記
第一次看兒童劇場,對於孤身一人的大人來說,其實有點尷尬,這種尷尬從買票時已經感受到了。原來網路售票系統只販售親子票,再前往門市購買時,再次遭遇尷尬的情況,店員詫異道︰「親子劇場哦,有成人票的嗎?」,最後總算被店員找到。最終如願買到時,又擔心自己一個人進入劇場,見到人家帶著小朋友,我該往哪邊站呢?結果證明,我的一切擔心都是多餘,原來「童聚偶遇」一直有一班大人粉絲,其實,自己一個大人也是可以看兒童劇的。
萬物有靈──請「物」動
之前觀看過偶物紀錄劇場《巴勒斯坦大飯店》,讓我對於利用物件說故事充滿好奇,所以看劇前還參加了「請『物』動」偶劇表演者工作坊。此次工作坊請來了台灣的偶劇天后薛美華老師,「靴子」老師讓我們在上課之前先準備物件,這些物件中包括可以交換的物件,不能交換的物件,以及可有可無的物件,其實在準備的過程中,參與者已經開始在與物件對話,也讓人非常期待上課的內容。
如何讓物件成為一個演員呢?先用一盞燈光召喚出物件的靈魂,物件的登場方式加上燈光效果,就會讓人聯想到不一樣的劇情;然後再與物件的互動,萬物之主的我們,越想控制卻越是反被物件操控,這個時候平衡顯得尤為重要,放鬆了,學會呼吸了,反而讓身體與物件都變得輕盈了起來,與物件親密互動,溫柔對話,只有用心感受了,物件才能隨心而動;物件本身有不一樣的質感與象徵意義,因此在使用的過程中也會讓人產生各種的聯想;在偶劇裡面,物件就是演員,根據不同的角色也會有不一樣的「身體語言」,因而產生不一樣的戲劇效果。
用物件說故事的同時,其實也是在發掘自身的故事,是美學,也是哲學,聆聽物件的聲音,觀察物件,感受物件,發掘萬物之美;是學習,也是療癒,每次上課前的手部熱身,除了為後面的操偶做好準備,也讓我們那雙一直被手機綁架的雙手得到了釋放。最神奇的是,本來一直在發炎的手腕,上完整個工作坊後,居然不治而癒了,這也是意想不到的收穫。
大人們也需要「找記憶」
從沒有想過「蝴蝶不叫蝴蝶,豬不叫豬,雞蛋花不叫雞蛋花,大樹不叫大樹……」是誰決定了他們的名字,那些我們小時候常常提出的問題,卻因變成大人後,覺得一切理所當然,然後不再過問。故事講述記憶很短的「牛牛」尋找麵包樹葉「ba ji lu」的經歷。故事中的事物名稱都跟我們原本叫的不一樣,對於習慣一切都既定的大人來說,感覺新奇而且解釋起來又很有意思,但其實是忘了那些事物本來就有自己原本的名字與名字背後的意義。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到底把多少可愛的童真給丟失了。
最讓人佩服的是劇中的道具使用,一張巨型白紙可以塑造出各種不一樣的形象,像是「牛牛」在路上遇到的小豬、雞蛋花、老鷹等,紙張相較於塑料的質感,更顯溫暖。在「進步樂園」裡面,蝴蝶得待在塑料的盒子裡面,鋁罐剪成的青蛙被塞進了寶特瓶,所有的東西都是一致的步調,沒有了個性,每個人都變成一樣,每樣東西都是不斷複製,連牛牛的形象也變得扁平,被擠壓的生命,失去了飽滿的生命力。冰冷的遊樂場,冰冷的鋼管,燈光與音樂的驟變,冷色調的燈管在閃爍,在這裡所有的動作僵硬重複,表情冷漠,面目模糊。如果說「進步樂園」是對都市發展的諷刺,那劇場的空間佈置則呈現對自然的嚮往,包括懸吊在天花板上的巨型紙製樹葉,還有主題閱讀區,利用環保的紙皮做出來的樹葉坐墊,一圈圈樹樁的年輪,還有不同紙質的樹葉,儘量簡約的設計,不同印象中的色彩絢麗,卻有著樸素的自然魅力。
大人們看劇評頭論足,其實孩子也有自己的看法,有的看得咯咯笑,有的滿場跑,有的覺得悶,有的愛插嘴,都很可愛呀。最怕看到的畫面是大人強迫小孩,強迫他們看出怎樣的道理,強迫他們乖乖坐好,強迫他們與演員互動,本來看親子劇就是要與孩子一起享受,尊重孩子的想法比強迫孩子配合來得重要,大人們放鬆了,小孩才能真正享受。最怕看到的是失去個性的小孩,如那一格格放好在塑料盒子的蝴蝶,失去了原本自然舒展的美。
老樹歌謠,溫柔悠遠,想起那本繪本《還記得》,最後那一句「你以後會不會記得/曾經/是一個小孩」。
孩子都不怕的死神
死神長甚麼樣?活著的人都沒見過吧,不過大概因為人類對死後世界充滿未知與恐懼,所以我們自然的把死亡想像成黑色,似乎死後的世界就是暗無天日。我們構想出一系列的死神形象,關於死神的標準配備,身穿黑袍,手拿鐮刀是基本款,黑白無常拿著手銬腳鐐走的是朋克風,最近比較流行的則是韓劇《鬼怪》裡面地獄使者所戴的帽子,而《叩﹗叩﹗死神》中的死神走的是另類路線,不僅沒有一身黑,反而撐著紅色的雨傘現身。小時候看《大鬧廣昌隆》時,劇中的女鬼也常撐著傘,以前長輩們叮囑的室內不要撐傘,又聽說道士們用雨傘來收納鬼魂,「傘」字音同「散」,又意味著分散、離別,紅色的雨傘在這齣劇中的使用不僅巧妙,而且點亮了整個黑色的舞臺背景。
這個來自台灣「野孩子肢體劇場」的死神,連登場的方式都與眾不同,小死神騎在大死神的背上,動作緩慢詭異,乍看之下兩個死神組合成一隻身形奇異的怪獸,那件紅色內裏披風如怪獸的翅膀,馬賽克拼貼的服飾加上玄妙的音樂,這個死神還帶點異國風格,死神不再是陰沈著臉,反而是用肢體互相取鬧,真的是不知道從哪裡來的「野孩子」。
死神身上還有另一重要的道具——花生,此劇改編自歐洲的童話故事《核桃裏的死神》,只不過核桃變成了花生,花生也叫長生果,用來收集靈魂的的長生果,這符合中國人對已故親人的祈願,祈願他們長生不老,其實生與死本是共存的,那些切不斷的紅蘿蔔,復活的雞,雖然以搞笑的肢體動作呈現出來,可我們都知道沒有死亡的世界,反而會變得可怕。我們都明白死亡的必然,而我們身邊也一直存在,花開花落,這是自然規律,可即便如此我們依然擔憂死後的世界,那是多麼的孤零零,劇中最後再次出現的死神其實是已經去世的爸爸,原來在另一個國度也有親人在等待我們,這樣想來,我們或許得到安慰,不再害怕,因為就算到了死後的世界,那個最親密的人也一定會來接你。
劇中簡單的道具,簡約的舞臺設計,一把小傘可以是父母年輕時約會的道具,也可以是媽媽懷孕時圓圓的肚子,四方形狀的邊框塑造出不同的場景,可以是地獄的入口,也可以是溫馨的家。還有那些看似簡單卻充滿巧思的肢體動作,就如最後溫馨的回憶片段中,爸爸媽媽牽著小孩的手,銜接起最後小孩牽著大人的手仰望著大人,前一個畫面小孩沒有真的出現,後一個畫面雙親皆已離去,畫面留白且充滿詩意,從大人的角度,也從小孩的角度,這是共同的回憶,就如牆上那個一家人的剪影,其實大家一直都在。
如果你想問關於死亡的劇可怕嗎?小孩看得懂嗎?其實一點都不用擔心,劇中的演員那些充滿表現力的肢體動作生動有趣,有時候演員還會突然接近,與小孩互動,甚至順便把小孩也抱走,你以為小孩會被嚇哭,大人一下緊張,結果小娃一點都不驚慌,反而咯咯直笑。而且在最後的演後座談的過程中,演員把大人們的問題都交給孩子們回答,孩子們總是能答出令你意想不到的答案,有時候,孩子看得比大人清楚,甚至有些答案反而讓大人們反思了起來,或許一直不敢面對死亡這個議題的不是孩子,而是大人。
工作坊︰請「物」動-偶劇表演者工作坊
時 間︰2017/4/11 – 13 19:30-22:30
場 地︰舊法院大樓黑盒劇場
演出節目︰《找記憶》
觀演場次︰2017/04/14 20:00
演出場地︰舊法院大樓黑盒劇場
演出節目︰《叩﹗叩﹗死神》
觀演場次︰2017/04/23 15:00
演出場地︰舊法院大樓黑盒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