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想法打開——觀《生命百寶箱》
把生活裡一些被忽略的片刻,重要的信息提取出來,放在劇場裡重現,如生活小品般。創作團隊在小冊子裡介紹,希望把劇場帶到社區每個角落,所以是次劇場會到不同社福機構巡演;演出的劇目包括短劇《笑口祖》、《大頭子小白兔》以及《蝴蝶嫲嫲》。筆者觀看的公開場在聖安多尼堂頤老之家演出,演出的短劇包括《大頭子小白兔》以及《蝴蝶嫲嫲》。聖安多尼堂頤老之家內的佈局簡單,觀眾席面對著樸素的布幕,讓人想到生命正是在簡單的生活中聚合而成。
演出開始時,創作團隊先介紹本次演出的劇目,安頓好來觀賞的小朋友便開始演出。《大頭子小白兔》及《蝴蝶嫲嫲》這兩齣短劇傳達的是「理解和包容」和「珍重生命及認識死亡」,這正是現時在身邊所發生的事。劇團的創作團隊把生活的片段採摘下來,以劇場的形式與觀眾對話。
《大頭子小白兔》從龜兔賽跑的經典故事改編而來,一開始以為這個故事平淡無奇,最後卻使人感到如此真實。短劇講述一眾動物界孩子:樹獺、猴子、兔子等的日常生活相處情況,猴子等人不理解大頭子小白兔緩慢且笨拙的身軀,後來通過體驗式的「戴大頭盔」賽跑活動,大頭子勝出了,一眾動物小孩因而對大頭子改觀,大頭子亦增強了自信,說出了「每人都是獨特且寶貴」與「接納及包容」的信息。該劇中,每名演員至少需扮演兩個角色,一個是媽媽/爸爸,一個是兒子/女兒。這樣的演出考驗演員掌握角色的狀態,需在演出時不斷轉化才能達到連貫效果。同時,平凡的日常情節在創作團隊的構思下變得有趣,從趣味直接走到日常經驗,放大了那些畫面。故事運用小動物的角色去展露主題,相比起以人作為角色,讓觀眾更易產生同感。另一方面,短劇以偶物做主角,包括樹獺、猴子、兔子、貓頭鷹等,演員則拿著偶物,時而用聲音、表情、動作扮演牠們,時而轉換到爸媽的角色中,如同我們在漫長的生命中經歷角色的變化。
而此場演出的另一短劇《蝴蝶嫲嫲》並沒有運用偶物,主要由演員飾演嫲嫲和孫兒。由於課堂需要收集昆蟲標本,於是嫲嫲與孫兒一同到松山收集。在大雨前,孫兒很害怕接觸昆蟲,嫲嫲鼓勵他。大雨後,蝴蝶死去和孫兒的反應,像是人們面對生命時脆弱的畫面。雖然故事並沒有什麼大的起伏,但孫兒前期浮誇的行徑凸顯出年輕人「想法純真」,而最後孫兒因蝴蝶之死變得「理解和接納」的溫馨結局,一種強烈的對比效果就似生命中的種種感動。
演出中輕快的音樂,又像生命中渡過的一分一秒,縱使短劇的過程中並沒有燈光的配合,但筆者認為演員的呈現以及場地氣氛已能展示戲劇與每一個人生命之間一種似遠非遠,似近非近的聯繫。
雖然,此場演出的兩套短劇,其豐富的情節及生活化的主題能吸引觀眾,可是筆者認為若能讓觀眾參與更多,如體驗成為大頭兔或討論議題,短劇的主題則可以更深入觀眾心裡。事實上我們知道,如果想在生活上真正把想法變成行動,作出改變,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讓觀眾在劇場裡嘗試提出想法,增加互動性,絕對有機會讓他們將想法轉化成行動,回到現實生活後,把「歧視和忽略」變成「關心和包容」,我想,這樣便真正能夠把生命裡的百寶箱打開,把想法打開。
*2019澳門基金會「市民專場」演出評論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