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香港舞蹈團實驗舞蹈劇場「八樓平台」之《韓舞紀 ── 首爾.香港.相遇》
《韓舞紀──首爾.香港.相遇》是香港舞蹈團的實驗舞蹈劇場「八樓平台」作品,過往作品有如跨媒體中國舞演出《極道體》等。是次演出包括兩個來自韓國及一個來自香港的舞蹈演出,包括韓國磨墨舞蹈團的《雜感》、韓國軀體舞蹈團的《路》和香港舞蹈團的《身.影》。三段演出各顯其趣,其中《雜感》及《路》都嘗試與認知中的傳統元素,如禪學及傳統民族音樂對話;《身.影》則以編舞當下的生活作創作的出發點。
《雜感》是男女白衣舞者的雙人舞。在襌鐘暮鼓的音樂及紅藍橙色調的感受環繞之下,兩位舞者在演出空間中相互纏繞、分離,再纏繞,表達人與人之間千絲萬縷的感情及想法。該演出的動作及各種舞台元素都有高度整合,概念精純。舞者各種纏鬥的動作意念突出人與人之間無法割離的狀態,使筆者想起自身與他人的各式互動關係。另外,配合顏色這種能夠跨越文化,具有普遍性的表達元素,強化活躍及沉鬱的感受,使情感能夠更具體地呈現在觀眾眼前。整體演出環環相扣,圍繞著一個精煉的概念發展演出,令筆者印象非常深刻。
《路》則是分成兩段的男女雙人舞演出,首段運用傳統民族音樂「阿里郎」作過去背景的象徵,後段則以鋼琴流行音樂作主調,回歸當下。雖然「阿里郎」是朝鮮族重要的傳統音樂,但是次演出面對的香港或澳門觀眾,阿里郎的意義實與民歌無異。該演出運用了如掩面和屈曲身體的動作元素,女舞者的表情也狀甚痛苦,增添演出的戲劇張力,使抽象的感覺更能具體地呈現。透過動作及戲劇元素,整體演出突出掙扎的意象,呼應「在路上」需投入的努力。然而,由「阿里郎」到鋼琴音樂的演出的轉折時,前段演出汲汲營營地展現的掙扎質感霎時間被改變,卻沒有舞蹈動作質感的實際轉變,使後段演出顯得頗為突兀,傳統與當下衝擊的意念消減不少。
《身.影》是跨媒體及文本的舞蹈演出,演出以德文口白作背景,內容相信就是簡介的文字段落。該演出並無特定的故事線,多以舞蹈或舞台編排的畫面呈現城市人冷調的生活、孤獨及自我省思。群舞舞者則主要代表著群眾及影子,舞者和角色間並沒有明顯的關係。通過語意未明的口白、舞台中以燈光劃分的明暗空間及角色間有接觸交錯但交流甚少的情鏡,都使演出呈現出強烈的不確定感。這種不確定感模糊故事、角色及情感這些觀眾能夠得以尋找意義的元素,開放演出空間讓觀眾想像演出的主題。雖說如此,舞台元素及舞者間頻密地轉換卻未能有效地使特定感受(如不確定感)在演出場域中沉澱,傳遞深刻的印象。
總而言之,《韓舞紀──首爾.香港.相遇》將一些有趣的韓國當代舞蹈演出帶到香港,也為香港當代舞蹈創作提供交流平台。《雜感》最能將情感與狀態表達透徹;《路》的動作令人聯想起掙扎的意象;《身.影》塑造的不確定感,開放觀眾想像的用意值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