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夢想計劃協會《芝麻高高歌劇團IV – 西門奇俠傳》
翻看資料,才發現本地還有這樣一個夢想計劃協會,已經把音樂劇做了四番了。《芝麻高高歌劇團IV – 西門奇俠傳》(下稱《西門》)是「芝麻高高」(取”Dreamers Go Go”諧音)音樂劇系列的第四部作品,主要目的是透過每年製作的音樂劇,分享夢想、發展文化事業、使大家幸福、挑戰困難,及成就他人立足點等(見音樂總監的話)。
於我而言,音樂劇演出比戲劇及舞蹈更難評論,因為英美的音樂劇製作投資非常大,需要有大量觀眾的支持才能回收成本。是故,音樂劇演出原則上更接近流行演唱會,是需要取悅觀眾的,重視通過歌舞演出令觀眾能夠迅速進入情境,獲得視覺及聽覺快感,而不是動搖或挑戰觀眾的既定想法的演出。所以,本來就不能夠用平常評價表演藝術的方式來評論,例如戲劇演出的劇情處理及角色面貌、舞蹈演出的編排或表達重點,甚至音樂的編作及樂理,等等。這些面向,都能觸及處理演出的手法,但卻沒有考慮觀眾快感的層面,也就是音樂、舞蹈、劇情,甚至是佈景的配合實際上有沒有為觀眾製造共鳴。我嘗試以近期同類型本地演出《十八相送》、外地演出《戀愛大爆髮》(即《Hairspray》)、形式不同,但多以本地題材為主的土生土語話劇《人才人裁》、甚至是香港的毛記電視作參照,評價《西門》這類同樣取徑自英美音樂劇的演出。
《西門》作為打正旗號的「純本地製作」,集合了本地製作團隊,當中本人較為知道的名字包括導演譚智泉、編劇大鳥、編舞張月盈、歌手小肥及歌唱指導鄭君熾等,使戲劇、舞蹈及歌唱這些音樂劇必要元素的質地比《十八相送》精準相當多。主要演員們如一心發展武術名家「西門」門但卻容易臨陣怯逃的西門得勝(小肥飾)、身懷父傳絕世功力但決意成為時裝設計師的西門小小(馬曼莉飾),及抄襲西門小小設計的奸角王髮信(Fashion王諧音,古卓文飾)均性格鮮明,而且關係明確,使觀眾無需費神即可了解這些角色。而且,透過整齊且具編排的舞蹈動作,演員在歌唱的同時都能夠跟上節拍舞動表達歌詞的意義,或僅為透過一致的動作畫面令觀眾感到賞心悅目。再者,一眾本地歌手亦落力演唱,聲音及音準都在水準之上,至少我沒有聽到任何一位演員出現五音不全的狀況。在歌唱、舞蹈及角色性格都能夠使觀眾易於理解且不會產生違和感的狀態下,演出應該能夠大獲全勝才是。然而,音樂劇戮力營造的歡快及全場寥寥可數的笑聲,產生了巨大的落差。這又是為甚麼呢?
私以為問題主要出在情節鋪疊上,不是因故事刻意迎合觀眾而顯得淺白及倉促,實際上整個演出的故事就是關於武術名家「西門」門掌門西門得勝,及他身懷絕技卻偏愛時裝設計的妹妹西門小小與徒弟們的奮鬥故事,外加兩位主角成年及童年的生命對照。本來這種小人物努力向上爬的劇情在取悅觀眾的演出中是絕對必需的,甚至極端一點來說,劇情能夠不用想就最好,只要能夠令觀眾在演出過程中累積足夠的情感或笑點,音樂劇演出理應就已經成功了。只是,觀眾沒有辦法在這個「純本地製作」中得到足夠多的「本地」共鳴,如笑點或情感波瀾支持著整個演出,唯二我聽到觀眾笑得比較開懷的時刻,就是男身女相(如穿著透明薄紗的徒弟及基味甚濃的Fashion王出現時)及大開澳門交通工具玩笑(巴士不能乘搭,的士不讓乘搭)的時候。前者是典型的保守社會對性別曖昧的嘲笑,而後者則是對社會現象的諷刺。這種諷刺做得最多的可算是《人才人裁》,雖然製作質素及故事情節十年如一日,但是緊貼時事這方面它可是無出其右,而密集的笑位也令觀眾笑聲洶湧,顯示他們對社會議題有實質共鳴。又如《戀愛大爆髮》,它表面上是一個少女奮力向上的歡樂故事,但實際上它的歷史基礎卻是美國實行種族隔離的年代,而種族隔離可一點都不好笑。能夠將社會中一點都不好笑的事情,轉化成能夠娛樂觀眾的事件,才能使觀眾產生共鳴。反觀《西門》的整體劇情均關於武術門弟及時裝設計這些一般觀眾都沒有經歷的背景主題,整個演出之中也沒有像香港的毛記電視這種將社會事件與娛樂連結的元素(最具代表性的可謂《勁曲金曲》的各式「抽水」流行歌曲),甚至連演唱的詞曲都不是觀眾熟知的港台流行曲或基於金曲的二次創作,而僅是交代角色或劇情的歌曲,導致觀眾情緒無法超越理性,再以非理性方式和應,也許就是《西門》最大的不足之處。
總的來說,比起同期的本土音樂劇,《芝麻高高歌劇團IV – 西門奇俠傳》將「純本地製作」音樂劇演出的製作技術及質素提升到新的層次,告訴觀眾,尤其是資助及贊助單位,本地人的確能夠在技術層面處理這種混合戲劇、舞蹈及音樂的演出。可惜的是,無論製作質素如何,音樂劇本質上始終需要通過情感共鳴取悅觀眾,而一個沒有社會及流行連結的劇情鋪疊情緒卻難以成就此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