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時劇評:再看一次「看不見的城市」──《速.城》裝置劇場
城市給你的印象是甚麼?是灰色的天空?是鋼筋混凝土?是擁擠的街道?是閃爍的霓虹燈?是冷漠的臉龐?還是你根本沒有時間停下來看一看這座城市?
今年的「足跡小劇場演書節」以「閱.城」為主題,尋找以城市作為閱讀對象的多重可能。從平面設計,就可以感受到創作團隊的用心,宣傳單張上銀灰色的塗改痕跡,塗改的是閱讀的習慣,塗改的是城市的樣貌。
《速.城》的創作靈感源自卡爾維諾的小說《看不見城市》,小說本身就是各種零碎意象的組合,創作者「抽取了當中的意象,以不同的物料和形態建構一個空間/裝置,以縮時的觀看角度,窺看城市的誕生與死亡。」
當我們看到樓梯上面投射的「速度之下,你是誰」,其實我們已經進入劇場,在燈光的巧妙設計下,「速度」二字乍看之下,又像是「遺忘」,我的解讀是「速度下,遺忘,你是誰。」這部劇想與我們探討關於城市,關於速度,關於記憶,關於自己。順著樓梯往上走,燈光投射下,樓梯雕花扶手的倒影,恍惚之間,讓人有點進入舊時光的幻覺。
整個空間不設置觀眾席,觀眾可以自由走動,圍繞著劇場中間那個用鐵架架起的用保鮮膜包裹著冰塊的裝置,冰塊融化的速度是緩慢的,對應的是城市變化的速度。隔著旁邊黑色透明的布幕,在若隱若現中,三個演員緩慢的掘土動作,我們似乎看到了一個遠古城市在慢慢地誕生,然後他們的動作越來越快,開始變化……如何表現城市的變化,人的變化,從不同的細節可以看出,比如演員聲音的變化,從清晰到越來越模糊;也包括服裝的轉變,從白色背心加上灰色長褲,到後來其中兩個演員換成了灰色的上衣,剩下一個在不斷地掙扎,到最後三個都變成同樣的冷酷的灰色,我們知道是被同化了,我們最終也只會被吞噬在城市高速的變化中,忘記自己是誰。可當燈光穿過演員的身體 ,照射到我的那一瞬間,我卻似乎看到了過去,也好像看到未來,看到了自己。
最後演員打開那扇窗時,我們似乎都不敢靠近。我們好像知道會看見甚麼,我們好像記得外面是甚麼,真是這樣嗎?此刻窗外的情形真的如你所想嗎?或許已經不同了,我們急於求證,卻不小心看見了舊式的玻璃窗和劇場內新式的玻璃窗形成的對比。當我們身處城市中央,我們未必能感受到城市變化的速度。縮時攝影原本是讓時光濃縮的攝影技巧,創作者利用燈光設計,加上演員的肢體與聲音的控制等,讓你在劇場內也能感受到這種時光的流逝感。演出結束後,我帶著淡淡的傷感走出舊法院大樓,在我眼前的這座城市已與剛才在窗口所見的不同了。
卡氏的作品充滿了各種象徵與意象,需要讀者緩慢地閱讀,反覆地思考。正如這部劇,在看完之後,腦袋閃過許多的念頭,可要把這些想法串聯,卻需要時間的沉澱,也確實值得反覆地咀嚼。創作者期望「從劇場創作燃起閱讀的慾望。」這部劇不僅成功地讓我再次閱讀了這本書,也讓我願意停下腳步細看這座城市。
回家的路上,除了一路被掘土機掘開的傷口,抬頭一看,我家樓下的廣告招牌已換成房地產招商廣告。
本文章已刊登於:澳門日報,文化│演藝,第D08版 2016年9月15日 - 再看一次“看不見的城市”
及時劇評 X 足跡Step Out 小劇場演書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