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馬路任我行」藝術淘寶化/澳門迪士尼化下的一場戶外商場show
主導「新馬路任我行」的部門是文化局,「新馬路任我行」是公共空間的戶外藝文計劃。作為文化部門,對城市沒有想像,也談不上甚麼文化視野、更沒有創新概念、更不用談美學的觀感。為甚麼在過去十年澳門投放逾億在文創,到頭來在重要關頭竟用上淘寶貨,說好了的文創城市呢?
在同一時間,西樵山正舉辦「大地藝術祭」,起源自佛山市政府舉行的「南海大地藝術祭」。「大地藝術節」起源於日本,原型是「越後妻有藝術節」,被稱為沒有「屋頂」的戶外美術館。以灣區作為主體,作為被探討的對象。
首屆主會場以「最初的灣區」為策展主題,運用在地化的藝術創作方法,在西樵鎮全域176平方公里範圍內展開,共設8個藝術分區。大地藝術節的風潮近年來席捲亞洲,如何以藝術回應地方自然與生活成為人們關注的課題。「最初的灣區」策展之中,地方成為主體,成為用藝術探索的議題,用公共藝術去讓地方和藝術產生對話。而在「新馬路任我行」中,澳門歷史城區淪為佈景版,沒有對話,沒有論述,只有打卡。一個是用藝術節的概念為地方(大灣區)推廣,一個是用商場搞function的邏輯去做。
真的高下立見。
澳門,不僅淪為佈景板,更像是一件被sell的淘寶貨。賣得好,便更要密食當三番,誰又想要創新呢?這倒很切合澳門旅遊城市的本源,大三巴,不是只燒剩一塊的立面,而只保留立面也是文化局對於未列入文物清單/甚而納入了保護清單建築的主要手段。「新馬路任我行」藝術淘寶化/澳門迪士尼化下的一場戶外商場show。
是的,放幾件淘寶貨,本小利大,何樂而不為?大家要的是數人頭的數,誰還顧得上價值、邏輯、文化?
在澳門稅收最豐厚的年代,澳門的旅遊文化活動有用了幾千萬公帑的「武林群英會」,在最有錢的時候也無事可為,現在我們作為市民,又可以要求甚麼?
有時,環境藝術也是一種藝術教育,大家都在淘寶巨兔前打卡樂此不疲,怎麼想的文化飼料,也決定怎麼想的文化土壤。更可悲的是,澳門在後疫情時代,澳門人對於城市承載力超負荷這件事,還剩餘多少bargain?澳門的城市精神面貌還剩多少?也許也只剩下佈景板般的驅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