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南方到北方,從物品到貨幣《雷曼三部曲》
2008年的次貸風暴教人記憶猶新,《雷曼三部曲》的主角便是當時被視為罪魁禍首的雷曼兄弟,也是這部卷帙浩繁的劇作主角,甚至主題。義大利劇作家史蒂芬諾.馬西尼(Stefano Massini)野心勃勃,把範圍擴得更大,從移民第一代的亨利、伊曼紐、邁爾三兄弟開始說起,他們自德國巴伐利亞州的林帕爾市移民至美國阿拉巴馬州的蒙哥馬利,到美國南方尋求更好的生活。不過譯者朱安如也在〈譯後記〉提醒我們,根據亨利.雷曼家鄉的律法,「猶太人家只有長子可在成年後持續待在鎮上。亨利在家裡十個孩子排行第六,是次子。離家,顯然是預期中的事。」
此三部曲包含〈三兄弟〉、〈父與子〉、〈不朽〉,分別聚焦於雷曼兄弟三代,家族、宗教及資本主義三個面向,在每一部皆構成敘事的必要元素。從棉花、石油能源到證券金融,我們跟隨雷曼家族的繁衍與商業版圖擴張,經歷了一整段從工業到商業的經濟發展史,即便遇到戰爭,對於他們來說,仍然有機可乘,就像在第一部曲〈三兄弟〉,當南北戰爭爆發時,為了正在爬升的棉花產業,他們選擇同時資助交戰雙方。到了第二部曲〈父與子〉,他們對於石油能源與交通基礎建設的投資,進一步建立了通往銀行業的路徑,譬如說第二代的飛利浦就觀察到,「鐵路 = 資本,資本 = 雷曼」(頁313)、「工業 = 能源,能源 = 石油」(頁314),甚至發現了「貸款轉讓」(即衍生性金融商品的基本運作型態)的金融秘密,這也是劇作的秀異之處,能夠將抽象、繁雜的相關知識,透過容易理解的口語,隨角色的對白吐露。
如果要說,這個橫跨百年的故事並不晦澀,對場景的設定與描繪、人物性格的建立,以及家族、宗教及資本主義三個面向的結合,讓人在閱讀時十分可感。我還沒有機會看過演出現場,但光讀劇本,回到語言的感覺,經由不同語言/敘述層次所構築出的一種多樣、跳躍,又具有重量的敘事體語感,其中的韻律、節奏,富含音樂性。可以想像,如果有好的演員運作這樣的敘事體,場面會十分具有流動感。
換句話說,它的空間不是由場景設定預先規範的,而是通過語言的層密性、敘事結構的精密度所提供,在不同空間之間迅速切換、流動的空間感。隨著時序越近當代,劇作家的語言操演也更加實驗,同樣以爆裂般的語言與敘事,於劇作中再度召喚那場震驚全球的事件。
另外,看起來,這部劇作對於資本主義的詮釋,較接近德國社會學家維爾納.桑巴特(Werner Sombart,1863-1941)的觀點,在哲學學者黃鳳祝所撰的一篇文章〈猶太、清教倫理與資本主義〉,提到相對於寫出《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的馬克斯.韋伯(Max Weber,1864-1920),後者持資本主義精神源於清教徒洗受的四種觀念「天職、節儉、理性和恩賜」,桑巴特則反駁韋伯:「在他看來,美國是一個猶太人的國家,所謂的美國精神,實為猶太精神的濃縮。猶太人與資本家是同一類人,他們都是理性主義的產物。」(註1)
這也難怪,有論者認為這部劇作具有反猶色彩,可是我以為劇作家更大的貢獻,來自於將資本主義運作的型態,透過金融巨頭的三代家族史,用文字語言具象地傳達出來。但好是好在劇作家專注刻劃雷曼兄弟的發財夢,美中不足的地方也正在於一旦集中火力在這個家族身上,就會相對簡化那場金融海嘯的結構性徵候。就像第三部曲〈不朽〉,離當代最近,劇作家帶我們重回那場風暴前後,一邊是極力挽回局面的雷曼家族,另一邊是陸續絕望自殺的證券經紀人們,可是當雷曼兄弟垮了,我們當然可以繼續問,下一位野心勃勃的「美國」大亨又會是誰?不過問題究竟是人、民族,抑或金融經濟體制?
註1:該文刊於《明報月刊》,總591期,2015年3月。全文於該刊物官方網站上可見。
書名:雷曼三部曲(The Lehman Trilogy)
作者:史蒂芬諾.馬西尼(Stefano Massini)
譯者:朱安如
出版社:一人出版社(2023)